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应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应用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26例。按照Myerson分类:中间柱损伤13例,内侧、中间柱合并损伤7例,内侧、中间、外侧柱三柱损伤6例。结果本组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手术时间为40min(30~70min),切口长度平均为5mm;所有患者获平均11.4个月(6~17个月)随访,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平均为87分,患者术后平均5.3个月(3~11个月)恢复正常生活。结论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创伤小,软组织并发症低,能有效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中间柱复位并沿Lisfranc韧带方向插入螺钉内固定是重建跖跗关节复合体稳定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四肢骨折术后感染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1年6月~2005年6月,27例四肢骨折术后感染患者,术前应用全身敏感抗生素,局部彻底清创后植入载体抗生素,伴有软组织缺损者予皮瓣转移修复,术后加强营养、高压氧等支持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年2个月。创口均愈合,无分泌物流出,肢体红肿热痛等症状消失。术后4周骨折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新骨痂生成,术后12个月除1例肱骨骨折,1例胫骨骨折,2例尺骨骨折不愈合外,其余骨折均愈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4例骨折不愈合者予自体髂骨植骨术,4例骨折均已愈合。[结论]综合治疗四肢骨折术后感染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其治疗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可能与骨科医师对踝关节骨折处置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口[1].例如,术前低估甚至忽视伴随的软组织损伤;术中骨折复位不良,不重视纠正踝关节力线;术后随访时对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作出正确处理.因此,患者在术后常主诉踝关节周围慢性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随访时往往发现踝关节畸形,出现踝关节力线不良.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桡骨远端掌侧(DVR)解剖锁定接骨板广泛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尤其是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目的:评价DVR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桡骨远端骨折87例,确诊为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29例行DVR解剖锁定接骨板掌侧入路固定。男11例,女18例;年龄56-78岁,平均63岁;骨折按AO分型:A2型3例,A3型6例,B1型1例,B3型2例,C1型6例,C2型7例,C3型4例;受伤距手术时间为1~12d,平均5d。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出现术后感染。29例中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个月。影像学检查示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2~18周,平均15周。末次随访时患者腕关节活动度:背伸41°~68°,平均52°;掌屈45°~78°,平均57°;旋前63°~86°,平均77°;旋后57°~80°,平均74°。末次随访采用Sarmiento改良Gartland&Werley评分方法:优13例,良6例,可2例,差0例;腕关节VAS评分:腕关节完全无痛18例,轻度疼痛2例(评分为2分和2.5分),中度疼痛1例(评分为4分)。无一例出现肌腱激惹;正中神经卡压1例,骨折愈合后6个月取出内固定并行松解术后症状完全消失;骨折背侧骨片移位1例,未对腕关节功能产生影响遂未予以处理。在背伸、掌屈、旋前、旋后4个方向的活动度比较,A型与B型骨折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型与C型,B型与C型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DVR解剖锁定接骨板板治疗桡骨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转归,C型骨折较A、B型骨折对腕关节活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敷料结合外固定支架技术在西藏高原地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16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39.4岁(19~66岁);胫腓骨中上段骨折4例,下段骨折12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无继发性损伤,予行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端,并采用负压吸引敷料覆盖创面或创腔。7 d后更换VSD或予行二期缝合或软组织覆盖。 X线检查明确骨折愈合时间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本组16例创面均二期愈合,未见感染、皮肤或皮瓣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本组共随访患者12例(电话通知来院复诊),4例失访,平均随访18个月(12~24个月)。影像学检查明确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5个月(3~7个月),其中骨折一期临床愈合9例(75%),延迟愈合3例(25%)。随访期间除2例出现钉道感染,经保守治疗后治愈,余患者未见深部感染、植皮或皮瓣坏死、畸形愈合、骨不连或骨髓炎发生。结论负压吸引敷料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西藏高原地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在迅速有效地稳定骨折的同时,能安全有效地封闭创面,缩短二期创面修复时间,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创Chevron-Akin(minimally invasive Chevron-Akin,MICA)截骨术治疗轻中度拇外翻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采用MICA截骨术治疗26例(29足)轻中度拇外翻患者,其中男1例,女25例;年龄19~78(38.3±19.5)岁。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第1跖骨短缩。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前足评分系统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治疗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26例(29足)均获得随访,时间12~33(19.6±5.1)个月。HVA、IMA分别由术前的(32.3±6.6)°、(11.7±3.2)°矫正为术后的(13.0±5.3)°、(6.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跖骨短缩(2.7±1.1) m...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踝后经跟腱正中入路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123例踝关节合并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3例因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而选用踝关节后方入路胫距、距下关节清理、植骨、4.5 mm干骺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47.8岁(30~65岁);平均病程7年(1~15年)。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以明确骨愈合情况,并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美国骨科足踝外科(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与后足评分及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评估恢复效果,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11例获得最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12~36个月)。随访复查X线片示术后平均12周融合端骨性愈合(10~15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融合失败等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出现距舟关节骨关节炎,伴轻度疼痛,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经踝后正中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行胫距跟关节融合安全、有效,特别适合于踝周软组织条件不佳的病例。  相似文献   
8.
背景:距骨颈骨折是距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是经典的手术方式,但总体疗效仍不尽人意,尤其是采用单切口时,内翻畸形愈合率较高,且对于粉碎性骨折,螺钉固定效果也不佳。双切口是目前临床推崇的手术入路,结合接骨板固定,可获得良好的疗效。目的:探讨双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距骨颈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共收治13例闭合距骨颈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Hawkins分型:II型8例,III型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常规X线检查及CT扫描以明确骨折类型和粉碎程度,待肿胀消退后择期行双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术。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并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综合评估最终治疗效果,同时记录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7个月。患者术后均无切口感染,边缘和皮瓣坏死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X线结果显示,术后骨折端愈合的时间为8~12周,平均10.4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5分,平均1.09±1.64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72-95分,平均84.55±7.29分。SF.36评分为70-96分,平均85.00±7.84分。未见畸形愈合发生。结论:采用双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技术要求简单,在获得稳定固定的同时,还可维持距骨颈力线,避免畸形愈合,是治疗距骨颈粉碎性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四肢骨折术后感染是创伤骨科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传统治疗方法为局部清创,全身抗生素应用,但治疗效果往往欠佳,易造成骨折及创口迁延不愈,有的发展为慢性骨髓炎,严重者甚至发展到需要截肢处理。我们自2001年6月~2005年6月,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再在感染部位植入局部载体抗生素,术后加强营养,运用中药等支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22岁~68岁,平均(41.37±10.42)岁;所有患者均为四肢骨折术后感染且伴有感染部位金属内固定物寄留。1.2病因及病变部位肱骨开放骨折行清创…  相似文献   
10.
足踝创伤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足踝创伤在临床常见,由于足踝部软组织菲薄,损伤时易累及关节,一旦漏诊或误治,致残率较高.内、外固定术和微创技术的发展使足踝部创伤的治疗有更多的选择,预后得到改善的同时并发症也不断减少.这些都得益于对足踝部创伤进行仔细的术前评估,充分重视局部软组织条件,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损伤制定详细周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