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电复律是应用高能电脉冲,间接或直接瞬间通过心脏,消除心脏快速异位节律使其恢复窦性心律。其原理是通过强电流,使心肌细胞膜电位瞬间同时去极化,并使异位节律点或折返通道全部失括-即呈短暂的电休克状态,然后具有最高自律性的窦房恢复主导地位而控制心脏搏动,从而转复为窦性心律。因其具有操作简单、迅速和高效的特点。已作为治疗和抢救某些严重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2004年7月-2006年4月,我院在急诊对16例心律失常患者施行心脏电复律术,通过强调急诊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配合及护理,使转律均获得成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手术治疗疗效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的Caldwell-Luc手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83例.结果对83例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治愈69例,占83.13%;好转13例,占15.66%;无效1例,占1.21%.结论采用改良的Caldwell-Luc手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多发或复发性鼻息肉,可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环形导管泪道留置术加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对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对61例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施行环形导管泪道留置术加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观察术后溢泪症状及泪道冲洗通畅变化情况。结果:61例患者仅1例仍有溢泪,但症状较术前好转,且泪道冲洗通畅,其余均无溢泪症状,泪道冲洗均通畅。结论:环形导管泪道留置术加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合并泪道阻塞患者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蒂胸骨舌骨肌瓣转入声门旁联合杓状软骨内移治疗单侧声带麻痹的疗效.方法 不适合行喉返神经探查修复术的单侧声带麻痹19例.在甲状软骨板正中旁开0.5 cm裂开甲状软骨板,在杓状软骨内收固定的同时将带双蒂的胸骨舌骨肌瓣转入患侧声门旁内.治疗前后以电子喉镜、频闪喉镜、嗓音听评委主观评估、声学参数客观分析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所有患侧声带膜部及声带突部术后即刻均明显内移,声带体积增大,发声时增大更为明显.术后2个月声门后裂隙消失6例,缩小13例;12个月后嗓音总嘶哑度评估:恢复正常6例,轻度声嘶12例,中度声嘶1例,较术前明显好转,采用等级资料数据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062,P<0.01).术后12个月的声门后裂隙、嗓音总嘶哑度与术后2个月比较无明显区别(P值均>0.05).术后2个月及12个月声学客观指标的4个参数(基础频率、频率微扰、振幅微扰和谐噪比)平均值均明显小于术前,最长声时明显长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2个月与2个月比较上述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双蒂胸骨舌骨肌充填联合杓状软骨内移喉成形术治疗不适合行喉返神经探查修复术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创伤小,无排异反应,远期效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改良杓状软骨内收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07年12月22例行改良杓状软骨内收术的单侧声带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误吸指数、主观听感知评估参数(GRBAS)、声学检测参数[基频(F0)、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标准化噪声能量(NNE)]、最大声时(MPT)、平均气流率(MF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例患者术后误吸指数分值较术前明显下降,GRBAS评估各参数比术前明显下降,声学检测各参数(F0、jitter、shimmer、NNE)较术前明显降低,最大声时明显延长,平均气流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改良杓状软骨内收术是一种治疗单侧声带麻痹有效的声带内移术,既可恢复良好的发声功能,又可缓解误吸。  相似文献   
6.
六西格玛管理在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制定的国际6大安全目标中的第6条即为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洗手-洗手-再洗手.大量流行病学资料1也显示,医护人员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因此手卫生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在多次质量检查中发现,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镜检查对发现咽喉部疾病的价值.方法 对进行胃镜检查的32 533例患者直视进镜常规检查咽喉部,包括口咽部、喉咽部及喉部,对可疑病变进行活检.结果 共检出咽喉部异常病变2 519例,占7.7%,其中咽喉部恶性肿瘤51例、声带疾病295例、慢性咽喉炎2 119例、囊肿37例、咽喉部异物17例.共进行恶性肿瘤的咽喉部活检34例,其诊断准确性100%.结论 在胃镜检查时,采用直视法进镜对咽喉部疾病的检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避免了患者反复就医,为患者争取了治疗时间,减少了多次检查带来的痛苦,降低了就医费用.临床应推广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对咽喉部进行检查,淘汰“盲进”的进镜手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交通与建筑业的发展.创伤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多发性创伤的诊治一直是急诊医学探索的重点。对于多发伤合并昏迷患者,往往由于病史采集闲难、查体不合作、需要多种检查、检查过程中转送环节多等原因。对一螳直接危及生命的蘑要脏器损伤无法作出及时诊断.从而延误丁治疗。为此,笔者于2003年开始对多发伤合并昏迷患者进行拿身螺旋CT检查早期快速评估创伤的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内耳高分辨率螺旋CT(下简称CT)表型与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类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前庭导水管扩大相关内耳畸形患者SLC26 A4基因检测辅助CT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以Sennaroglu2010分类为标准分析2 705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内耳CT表型,并采用DNA测序的方法检测全部患者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检出率及突变类型,统计该基因突变在患者各类内耳CT表型中的分布特点,分析SLC26A4基因突变类型与CT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2 705例患者中CT诊断为内耳畸形826例(30.54%,826/2 705),其中耳蜗畸形446例:Michel畸形5例、耳蜗未发育12例、共同腔畸形6例、耳蜗发育不全畸形34例(CH-Ⅰ 9例、CH-Ⅱ 8例、CH-Ⅲ 17例)、耳蜗分隔不全畸形389例(IP-Ⅰ 22例、IP-Ⅱ 352例、IP-Ⅲ 15例);非耳蜗畸形380例(前庭导水管扩大340例,单纯前庭、半规管、内听道畸形40例);内耳CT正常1 879例.②共检出SLC26A4基因双等位基因致病性突变517例,其中纯合突变164例、复合杂合突变353例,均在前庭导水管扩大相关内耳畸形患者(IP-Ⅱ 264例,前庭导水管扩大253例)中检出,在本组前庭导水管扩大相关内耳畸形患者中检出率为74.71% (517/692).结论 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与前庭导水管扩大相关内耳畸形密切相关,SLC26A4基因检测在前庭导水管扩大相关内耳畸形患者中可辅助CT成为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10.
分化型甲状腺癌喉气管食管下咽侵犯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累及喉、气管、食管、下咽时的外科处理.方法:对17例伴有喉、气管、食管、下咽受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行一期肿瘤切除.17例患者均有喉气管受累.其中14例分别行肿瘤削除术、气管楔形切除缝合术、气管窗状切除胸锁乳突肌肌骨膜瓣修复术、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气管袖状切除游离前臂皮瓣气管重建术;3例行喉全切或近全切除术.伴有食管、下咽受累者11例分别行肌层切除或食管部分切除胸大肌肌皮瓣修复术.伴有喉返神经受累者12例行喉返神经松解术、喉返神经切除一期杓状软骨内收术和(或)颈袢喉返神经修复术9例,单纯喉切除术3例.结果:17例患者术后随访1~12年,5年生存率93.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3.5%.行肿瘤削除术及气管部分切除术各有1例复发.其余术后均无局部复发.喉返神经松解或行相关发音重建的9例患者术后嗓音均有明显改善,其中5例恢复正常.结论:累及喉、气管、食管、下咽的分化型甲状腺癌仍可手术切除并行功能重建以提高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手术方法的选择依赖于肿瘤侵犯的部位、范围、喉返神经浸润的程度与病程;手术创伤大,修复重建较复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