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然杀伤(NK)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对于移植物植入、抵抗感染,以及抗肿瘤效应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受体(KIR)作为NK细胞上的重要受体家族,具有基因组成多样性、等位基因多态性的特点.KIR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分子结合后,对移植后NK细胞增殖起重要调控作用.笔者从KIR家族基因系统,相应配体及对各类型HSCT的影响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探讨KIR配型对HSCT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免疫细胞数量及功能的恢复情况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着重介绍移植后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系统各组成细胞的恢复情况即宿主体内T、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树突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从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及其相应配体——MICA/B、ULBP-1、2、3的表达和血清中脱离情况来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NK细胞免疫防御功能损伤的可能机制。选择30例初发未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B,ULBP-1、2、3表达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MICA、MICB(sMICA,sMICB)及可溶性ULBP1-3(sULBP1-3)水平。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NK细胞NKG2D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不表达或弱表达MICA/B、ULBP1-3;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游离的sMICA和sMIC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sULBP1-3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和MICB的脱离及ULBP表达缺乏可能是急性白血病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方欣臣  叶书来 《临床荟萃》2014,29(11):1236-1238
目的:观察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生化指标变化,探讨甲亢对 T2DM 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 T2DM 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甲亢组)与140例 T2DM 甲状腺功能正常患者(对照组)的血糖、血脂、肾功能等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甲亢组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肌酐降低,而两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及尿白蛋白/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有甲亢的 T2DM 患者虽然个别指标降低,但在糖代谢紊乱、肾脏损伤、大血管并发症方面有着同样的风险,治疗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单份脐血有限的细胞数成为脐血移植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双份脐血移植能增加移植细胞数,提高移植成功率.我院利用非血缘双份脐血移植(D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12例,使用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STR-PCR)技术动态检测DUCBT后30 d植入规律,初步探讨DUCBT临床效果及植入机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非血缘脐血移植(unrelated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UCBT)已成为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由于UCBT移植物中所含有核细胞数量仅为骨髓移植的1/10,移植物植入率相比非血缘外周血和骨髓移植低,且植入延缓,导致移植早期感染、出血等移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所以,寻找一种灵敏特异的检测方法,预测UCBT后早期移植物植入的规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年龄较大的白血病患者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HSCT治疗10例45—63岁恶性血液病患者,HLA6/6位点相合8例,5/6位点相合2例。以清髓性方案预处理4例,减低强度方案预处理6例。HLA不全相合患者加用ATG。采用环孢素联合霉酚酸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本组10例受者均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2(9~16)天和15(12~21)天。3例发生了急性GVHD(30%),Ⅱ度以上2例。可评估的9例患者中2例出现了慢性GVHD(22%)。复发2例,死亡3例。可评估的2年无病生存率为70%。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高龄白血病患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根治疗法。  相似文献   
8.
非血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植入、移植相关并发症及存活情况.方法 2000年4月至2009年8月,单中心进行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50例,其中高危难治性患者39例(78%),中位年龄19岁(3~48岁),中位体重53 kg(15~76 kg).进行单份脐血移植24例,双份脐血移植26例.移植前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45例,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5例.采用环孢素A(CsA)联合吗替麦考酚酯(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 全部受者按自身的体重计算,输注的脐血总有核细胞数(TNC)中位值为4.0(1.95~16.24)×10~7/kg,其中CD34~+细胞数为2.74(0.67~29.28)×10~5/kg.50例受者中,除1例移植后16 d死亡外,可评估的49例中有42例获得稳定造血功能重建,植入率为86%.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和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9 d和34 d,移植后42 d时,中性粒细胞恢复率为86.3%(95%可信区间为0.769~0.957).移植后120 d时,血小板恢复率为72.3%(95%可信区间为0.620~0.821).在42例植入的受者中,发生急性GVHD 20例,其中Ⅲ~Ⅳ度3例(发生率为7.1%).移植后2年时,慢性GVHD发生率为17.4%.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4~116个月),移植后180 d时的总存活率为66.2%(95%可信区间为0.590~0.734),1年时的总存活率为57.4%(95%可信区间为0.496~0.652),2年时的总存活率为54.2%(95%可信区间为0.462~0.622).非疾病进展期行移植的受者,180 d时的总存活率为73.2%(95%可信区间为0.659~0.805),1年时的总存活率为66.1%(95%可信区间为0.579~0.743),2年时的总存活率为62.2%(95%可信区间为0.542~0.682).移植后原发病复发5例,2年累计复发率为16.2%(95%可信区间为0.099~0.225).移植后死亡21例,感染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 UCBT治疗恶性血液病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治疗血液系统疾患、实体瘤、基因缺陷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干细胞移植伴随着严重的免疫缺陷,这一时期,患者有合并严重感染的风险固有免疫恢复迅速.NK细胞、树突状细胞移植后数周内即可恢复。而适应性免疫系统恢复缓慢,T细胞和B细胞移植后数月才可恢复正常,而T细胞功能恢复需要数年的时间:研究造血系统各细胞存移植后数量、功能上的恢复规律,对如何加快免疫重建,降低移植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