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PR并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牵涉到一系列的评估和干预措施。CPR的程序必须根据心跳骤停的不同类型和病因而有所相关变化。在2005年共识会议上,专家们对心跳骤停识别和治疗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然而最后的总结回归到最初的问题:如何使非专业和专业急救人员更好地了解以及进行CPR?  相似文献   
2.
新型大鼠心跳骤停和复苏的机械装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发由电磁阀系统总控制、压缩气体驱动的新型大鼠电刺激诱发心跳骤停和复苏的机械装置,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6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同步机械通气,随后双向波经胸体外除颤。结果15只大鼠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5%。电刺激后所有大鼠立刻出现心室颤动,3min的电刺激停止后动物持续表现为室颤而没有自发转复心律现象。心肺复苏期间恢复自主循环组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恒定在24mmHg左右,显著高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组。结论本新型大鼠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最大限度减少实验的误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CPR过程进行人工通气的目的在于维持血液充分氧合和清除二氧化碳。达到上述目的的最佳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吸入氧浓度目前仍未确定。CPR过程肺和全身的灌注减少,相对少的通气就可达到正常的通气/灌注比例,因此《指南2005》推荐比《指南2000》更低的人工通气频率。在心搏骤停前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交流电电激诱发心室颤动和机械性心肺复苏模型,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8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心肺复苏,包括200次/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100次/min的同步机械通气。随后双向波经胸体外除颤。结果:14只大鼠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0%。电刺激后所有大鼠立刻出现心室颤动,3min的电刺激停止后动物持续表现为室颤而没有自发转复心律现象。心肺复苏期间恢复自主循环组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恒定在24mmHg左右,显著高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组。大部分大鼠在6min复苏后电击除颤有效恢复自主循环。实验结束后常规解剖未发现器官机械性创伤。结论:本大鼠交流电诱发心室颤动和心肺复苏模型,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最大限度减少实验的误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高危因素,据此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以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情况做出预测。方法: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再出血、CT分级、临床分级为早期死亡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所建立的判别函数,阴性预测值为94.3%,阳性预测值为93.3%,判别准确率为94%。结论:再出血、CT分级、临床分级为早期死亡高危因素,据此所建立的判别函数数学模型简单,理论上可以较准确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死亡情况,临床上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线粒体水平研究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保护复苏后心功能的机制.方法:交流电致颤法诱发大鼠心室颤动,8 min的室颤后开始包括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的心肺复苏,6 min后电击除颤.动物随机分为3组:(1)心肺复苏组;(2)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3)δ阿片受体拮抗剂+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δ阿片受体拮抗剂在室颤前15 min预先给药,δ阿片受体激动剂或者生理盐水在室颤5 min时给药.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在复苏成功后6h处死动物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损伤情况.结果: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复苏后心功能明显改善,δ阿片受体拮抗剂预处理完全取消其保护作用;和心肺复苏组和δ阿片受体拮抗剂组相比较,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动物心肌的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明显保存完好.结论:在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通过保护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减轻复苏后心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窒息法与室颤法心搏骤停动物模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在顶测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24 h生存率中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制作窒息法与室颤法心肺复苏大鼠动物(n=30)模型,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主动脉压、左室压、肢体Ⅱ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这两种模型中以上监测指标在复苏前、按压10 s、按压1 min、按压3 min、ROSC 1 h、ROSC 2 h的变化及其与ROSC率及24 h存活率的关系.结果 PETCO2、主动脉压、左室压及心电图在两种复苏动物模型各有其变化规律.室颤组ROSC大鼠在复苏前、按压1 min与按压3 min时的PETCO2高于Non-ROSC大鼠(P<0.05),24 h存活大鼠在ROSC 1 h与ROSC 2 h的PETCO2高于24 h死亡大鼠(P<0.05).而窒息组ROSC及24 h存活大鼠在各时间点的PETCO2与Non-ROSC及24 h死亡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室颤组在ROSC 1 h,ROSC2h的dp/dt40与-dp/dt40均低于窒息组(P<0.05).结论 窒息法与室颤法复苏动物模型各有特点,PETCO2在室颤法心搏骤停模型有助于预判ROSC及24 h生存率.研究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验目的 以及模拟的不同临床状况对所需的动物模型作出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hanges of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fter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asphyxia with that of cardiac arrest induced b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rats and assess the values of the parameters on predicting ROSC and 24 h survival rate. Method Two groups of Sprague-Dwaley rats, which randomly (ramdom number) included 30 animals in each group, were investigated. Cardiac arrest were induced by asphyxia (AS group) or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group). PETCO2, aortic pressure,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and ECG of limb lead Ⅱ were recorded continuously, dP/dt4o was calculated with the windaq software. The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baseline, precordial compression(PC) 10 s, PC 1 min, PC 3 min, ROSC 1 h and ROSC 2 h. The relations were explored between the parameters and ROSC/24 h survival rate. Results PETCO2,aortic pressure,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and ECG have distinctive changes in the two groups. In group VF, PETCO2 of ROSC rats at BL, PC 1 min and PC 3 mi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ROSC rats (P < 0.05); PETCO2of 24 h survival rats at ROSC 1 h and ROSC 2 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24 h death rats (P < 0.05), which were not observed in the group AS. dP/dt40 and - dP/dt40 at ROSC 1 h and ROSC 2 h in group VF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S (P < 0.05). Conclusions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fter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asphyxia or that of cardiac arrest induced b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rats have unique features respectively. PETCO2 in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may predict ROSC and 24 h survival rate. Researchers have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cardiac arrest model according their research purposes and clinical requirment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大鼠心肌梗死并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及对其后进行的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两组,MSC注射组和磷酸缓冲液(PBS)注射组,每组9只大鼠。先开胸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4周后再次开胸接受PKH26荧光标记的悬浮在PBS中的5×10^6MSC或仅用PBS梗死部位注射治疗,注射后2周及4周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射血分数,4周时诱导心室颤动及进行心肺复苏,测量心肺复苏前及心肺复苏后4 h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在心肺复苏72 h后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注射磷酸缓冲液相比,注射MSC 2周(67%±4%vs 56%±5%,P〈0.001)及4周后(67%±6%vs 53±13%,P〈0.01)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心肺复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包括心脏指数、dp/dt40、-dp/dt、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明显改善;虽然2组的复苏成功率没有明显区别,但72 h生存率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58.6±20.6 vs 26.1±21.6,P〈0.05)。心肌组织病理切片发现有大量的PKH26标记的细胞存在。【结论】心肌梗死后MSC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同时也能明显改善心肺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72 h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构建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可造成梗死部位相对一致的心肌梗死,其左室功能和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心肌梗死相似.作者的一系列研究均是以该模型为基础.目的:建立和完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并进行评估.设计、时间及地点:配对样本观察,于2007-01/08主要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完成.材料:8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10只,体质量 (500±25)g,分为实验组10只,假手术组8只.方法:实验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假手术组动物只开胸,不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大鼠心电图.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评估结扎效果,右颈总动脉插管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处死后从左心室根部插管注射蓝色墨水,评价心肌梗死的范围,冰冻切片检查左心室壁的厚度.结果:大鼠术后出现明确的心肌梗死改变,包括心电图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测量射血分数下降、血流动力学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升高,dP/dt40 和-dP/dt下降、蓝色墨水提示的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冰冻切片证实左心室前壁厚度明显变薄. 结论: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后可较理想地得到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2005指南进一步强调基础生命支持时高质量的CPR和早期除颤的重要性。对于复苏过程药物的干预,其重要性居于其次。迄今为止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某种药物在复苏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开始CPR和电击除颤后,急救人员可以建立静脉通道,考虑药物干预和建立人工气道。1药物治疗的途径选择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