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活性在子宫内膜癌发展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Ⅷ因子相关抗原为标志物 ,以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内膜 ,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微血管密度 (MVD)测定。结果 ①正常组与内膜癌组比较 (P <0 .0 1) ,正常组与不典型增生组比较 (P <0 .0 5 ) ;从正常内膜、不典型增生到内膜癌组织内MVD逐渐增多 (P <0 .0 5 )。②内膜癌组织内MVD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P <0 .0 5 )。结论 临床采用MVD测定对子宫内膜增生病变发展和追随检查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MVD测定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产后2小时失血量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000例足月产妇产后2h失血量进行测量并分析其原因。产后2h总失血量平均235.3±142.9ml。影响失血量的因素是第三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及胎盘因素。产后出血率为17.5%。对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产后出血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3.
近年研究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常常出现病理性新生血管,可促进斑块的发生发展,甚至诱发斑块出血和斑块破裂,是促进稳定型斑块向不稳定型斑块发展的重要机制。如何早期识别易损斑块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CD105是一种内皮细胞表达的糖蛋白,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beta,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是最近多数学者确定的一种最理想的人类内皮细胞增殖的指示剂。本文就CD105的分子结构和功能、CDl05与血管新生的关系、抑制血管新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意义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例1,女,26岁,孕1产0,孕35~(+5)周,因全身浮肿2月,反复鼻衄,牙龈出血半月于1989年7月27日来诊。患者3年前因牙龈出血、月经过多,行骨穿证实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经治疗缓解,血红蛋白90g/L 左右。本次妊娠6月时,双下肢及全身浮肿,并反复鼻衄。查体:血压20/12.5kPa,重度水肿,皮肤散在淤斑,鼻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性别和产妇心理对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为了解新生儿性别对产妇心理和产后出血的影响,本文对我院正常分娩300例产妇心理卫生和产后2h出血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和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影响。方法米非司酮组为20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合并不同程度贫血,有手术指征的患者,从月经第1天起给予米非司酮12.5mg/d口服,连续30d,第31~91天8mg/d口服。停药后立即手术;对照组为同期手术的36例未服用米非司酮的子宫肌瘤患者。两组手术后子宫标本均采用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的ER,PR表达。结果米非司酮组子宫内膜以增殖期变化为主,内膜的ER,PR表达处于早、中增殖期水平。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是安全的,并不会增加其癌变倾向。  相似文献   
7.
采用5%的新洁尔灭原液治疗人类乳头病毒性女阴尖锐湿疣30例,治愈21例,治愈率70%,有效7例,有效率23%,总有效率达93%,该治疗方法简便,安全,无并发症,且药源丰富,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鼠PC方案化疗后不同时机运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早期治疗(A)、晚期治疗(B)、预防用药(C)、阴性对照(D)四组,然后按PC方案给予小鼠腹腔注射。继以在外周血中白细胞(WBC)低于正常低值(A组)、外周血WBC降至正常低值一半(B组)及化疗后48h外周血WBC仍在正常范围时(C组)分别连续给予皮下注射rhG-CSF,对照组(D组)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代替。观察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变化。结果①化疗后预防组外周血白细胞值未降至正常范围以下,A组较B组低于正常值的持续时间短、rhG-CSF连续用药后至正常水平恢复时间快。②与治疗组相比,预防用药组化疗后外周血WBC下降的最低值和用rhG-CSF后上升的最高值均高于治疗组,A组又较B组疗效好。③rhG-CSF用药前后相应时间点预防组的WBC值高于治疗组,其中A组高于B组。结论化疗后应用rhG-CSF可有效升高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预防用药较治疗用药、早期用药较晚期用药更能够恢复小鼠化疗后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宫颈癌血管生成活性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技术检测22例宫颈癌组织血流信号定量测定阻力指数(RI),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血管内皮标志物F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检测宫颈癌术前活检组织和术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两者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盆腔淋巴结转移组LN( )组CDFI检测RI值明显低于无盆腔淋巴结转移组L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LN( )组MVD较L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术前活检组织MVD与术后肿瘤内MV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反映血管生成活性的RI值与MVD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负相关)(r=-0.78,P<0.01).结论:宫颈癌血管生成活性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血管生成活跃者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CDFI对宫颈癌活体肿瘤内血流检测和术前宫颈活检组织内MVD相结合,为临床判断盆腔淋巴结转移和手术彻底清扫淋巴结提供一较为简便和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患者,43岁,因接触性阴道出血2月,腰痛1月,阴道出血4天收入院。入院前在外院诊为”子宫肌瘤”接受”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因反复出现阴道大量流血,急诊来我院。入院时查体示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肺肝脾正常。妇科检查:外阴经产式,阴道通畅,穹窿消失,前壁转移样结节达下1/3,两侧壁及后壁结节样增厚达阴道中段,宫颈如桶状,下唇糜烂,色灰白,渗血,子宫平位,略大于正常。子宫两侧未扪及异常。三合诊示宫颈粗大,主骶韧带增粗、弹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