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SHG)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危重症SHG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0例.强化治疗组血糖>6.1 mmol/L时,采用微量泵静脉滴注(静滴)胰岛素1~2 U/h,在24 h内使血糖维持在4.4~6.1 mmol/L;常规治疗组血糖>11.7 mmol/L时,静滴胰岛素1~2 U/h,在24 h内使血糖维持在10.0~11.1 mmol/L.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泵入胰岛素时间、住院时间、院内感染率、病死率.结果 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入院时血糖值(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93±4.32比16.78±4.40,P>0.05).强化治疗组泵入胰岛素时间[(8.6±2.4) d]、住院时间[(10.2±4.6) d]、院内感染率(5%)、病死率(2.5%)较常规治疗组[(14.2±3.2) d、(15.6±5.4) d、15%、7.5%]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控制高血糖,减少感染发生率,降低病死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治疗性克隆应用于临床中需有效解决体细胞克隆及干细胞培养两大技术。观察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不同时间体内成熟卵母细胞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相对位置,确定以第一极体为标志,盲吸法去核时间和与染色质的位置关系,解决克隆过程中卵母细胞来源与去核率。方法:实验时间为2004-09/11,实验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层流实验室。4~6周雌性昆明小鼠在明暗循环的环境饲养,做超数排卵处理。卵母细胞用含10mg/L Hoechest33342的M2液染色5min,在Olymopus荧光显微镜下经紫外荧光激发,观察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的相对位置,并且用不同的角度记录(0&;#176;~30&;#176;,30&;#176;~90&;#176;和90&;#176;~180&;#176;)。Moteic软件测量卵周隙,明确卵周隙变化规律。结果:①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h,开始排卵,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占72.22%,23.08%第一极体已开始退化。排卵后,随着卵母细胞在体内的老化,退化的第一极体增多,到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9h退化第一极体的比率达到100%,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比率降到7.14%。②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和14h 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比邻,在0&;#176;~30&;#176;区域的卵母细胞较其他时间段多,为61.54%和50%;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3和17h的卵母细胞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以在30&;#176;~90&;#176;区域为主;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5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在0&;#176;~30&;#176;和90&;#176;~180&;#176;区域的卵母细胞数相等,为30.77%,且少于30&;#176;~90&;#176;区域的卵母细胞(38.46%);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6,18和19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在90&;#176;~180&;#176;区域的卵母细胞逐渐增多,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9h达到最大值66.67%。③卵周隙随卵母细胞在体内的老化逐渐增大。结论: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h可以进行小鼠卵母细胞去核操作,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4h为最佳去核时间。  相似文献   
3.
评估3种电脑自动验光仪检测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差异性、一致性和准确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9年5-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9~18岁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449例(449眼)。先由3名护士按照随机图表顺序分别应用国眼RM-9000、尼德克AR-1、拓普康RM-800这3种自动验光仪对入选的儿童青少年进行电脑验光,再由专业眼视光医师对入选的儿童青少年进行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3种自动验光仪测得的结果与综合验光仪主觉验光测得的结果进行比较。3种自动验光仪测得的结果之间的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结果:国眼RM-9000、尼德克AR-1、拓普康RM-800和主觉验光测得的等效球镜度(SE)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38(2.63)D、-2.63(2.44)D、-2.75(2.56)D和-2.38(2.50)D,3种自动验光仪测得的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893,P<0.001)。3种自动验光仪测得的SE分别与主觉验光结果进行比较,国眼RM-9000测得的SE与主觉验光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9, P=0.842),而尼德克AR-1和拓普康RM-800测得的SE分别与主觉验光结果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758,P<0.001;Z=-15.733,P<0.001)。结论:国眼RM-9000和尼德克AR-1在自然瞳孔状态下检测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而拓普康RM-800的准确性欠佳。3种仪器检测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测量结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治疗性克隆应用于临床中需有效解决体细胞克隆及干细胞培养两大技术。观察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后不同时间体内成熟卵母细胞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相对位置,确定以第一极体为标志,盲吸法去核时间和与染色质的位置关系,解决克隆过程中卵母细胞来源与去核率。方法:实验时间为2004-09/11,实验地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层流实验室。4~6周雌性昆明小鼠在明暗循环的环境饲养,做超数排卵处理。卵母细胞用含10mg/LHoechest33342的M2液染色5min,在Olymopus荧光显微镜下经紫外荧光激发,观察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的相对位置,并且用不同的角度记录(0°~30°,30°~90°和90°~180°)。Moteic软件测量卵周隙,明确卵周隙变化规律。结果:①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h,开始排卵,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占72.22%,23.08%第一极体已开始退化。排卵后,随着卵母细胞在体内的老化,退化的第一极体增多,到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9h退化第一极体的比率达到100%,可见第一极体的卵母细胞比率降到7.14%。②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和14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比邻,在0°~30°区域的卵母细胞较其他时间段多,为61.54%和50%;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3和17h的卵母细胞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以在30°~90°区域为主;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5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在0°~30°和90°~180°区域的卵母细胞数相等,为30.77%,且少于30°~90°区域的卵母细胞(38.46%);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6,18和19hMⅡ期染色质与第一极体位置在90°~180°区域的卵母细胞逐渐增多,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9h达到最大值66.67%。③卵周隙随卵母细胞在体内的老化逐渐增大。结论: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2h可以进行小鼠卵母细胞去核操作,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4h为最佳去核时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