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石玉玲  徐少珊  孙朝晖  陈丽丹  刘坚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3):299-302,311,362
目的建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小鼠的后肢的气性坏疽动物模型,为早期诊断、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三个实验组分别肌肉注射3.5×109、3.5×108和3.5×107cfu/ml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菌液0.1ml,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1ml,72h后观察小鼠感染情况,取伤口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涂片,细菌血平板厌氧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结果 3.5×109、3.5×108、3.5×107cfu/ml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肌肉注射72h内的死亡率为90%、70%、10%和0%。各组平均存活时间依次为(20:43±11:12)h、(37:24±25:39)h、(68:36±10:45)h和(72:00±0:00)h,死亡小鼠出现了气性坏疽的症状,分泌物培养和镜检出产气荚膜梭菌;未死亡小鼠康复;空白对照组无任何症状。各组Ct值均值为21.21±2.69、28.45±2.74、32.49±2.87和0.00±0.00,组间P值均<0.05。结论成功建立了不同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在不同时间段内感染小鼠的后肢气性坏疽的动物模型,为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detect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by qPCR in mouse models and a clinical case in order to offer early diagnosis.Methods 40 Kunming mice were randomly grouped and intramuscular injected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A in leg 0.1 ml(3.5 × 109cfu/ml or 3.5 × 108cfu/ml or 3.5× 107cfu/ml,diluted with saline),while control group was injected with 9% sodium chloride 0.1ml.The mouse models and a clinical case were detected by qPCR.Results The death rate of 3.5 × 109,3.5 × 108,3.5 × 107cfu/ml and the blank group were 90%,70%,10% and 0% after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for 72 h spectively.The mean Ct values among these groups were 21.21 ±2.69,28.45 ±2.74,32.49 ±2.87 and 0.00 ± 0.00(P < 0.05).The Ct values of the patient were 30.67 and 30.44.Conclusions Cclostridium perfringens could be successful identified with qPCR in mouse models when the mice still did not show any symptom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的表达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20年7月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129例及健康对照者36例,检测外周血血清GP73的表达量并根据临界值将原发性肝癌患者划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采用S...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系列浓度梯度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erfringens)感染小鼠肠道的动物模型,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肠道中C.perfringens的检测.方法 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依次腹腔注射浓度为5.7×109、5.7×108、5.7×107、5.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清GP73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YBR Green qPCR法对103例原发性肝癌(PHC)、13例肝硬化、49例肝炎和50例健康人群外周血单核细胞GP73 mRNA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分析8份正常肝组织和8份肝癌组织的GP7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对7例病理确诊为PHC的肝组织和1例正常肝组织、1例肝硬化肝组织中GP73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分析。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水平和利用电化学发光法血清中AFP水平。结果外周血有核细胞GP73 mRNA含量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13,P=0.055)。肝癌组织GP73mRNA表达量(12.64)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1.00)。GP7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肝组织中GP73少量在肝实质细胞胆小管处表达。肝硬化组织中GP73在肝细胞胞浆中弱阳性表达,但在肝细胞胞浆的两侧靠近胆小管位置呈颗粒状浓集;胆管柱状上皮也呈强阳性着色。PHC患者肝组织GP73在肿瘤细胞胞浆呈强阳性着色,且在胆管上皮细胞靠近腔缘一侧呈深棕色颗粒状分布。肝癌组中血清GP73水平显著高于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χ^2=62.541,P=0.000)。通过ROC曲线确定诊断肝癌的GP73临界值为113.2μg/L,和AFP的临界值为13.3μg/L时,GP73和AFP单项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68.0%和56.3%,特异度分别为94.8%和91.8%。结论 PHC患者血清高表达的GP73可能是在癌变的肝细胞胞浆中合成随后分泌入血。血清GP73在诊断PHC时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AFP,且ROC曲线提示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AF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重症颅脑损伤继发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重症颅脑损伤继发感染31例(感染组),未继发感染的重症颅脑损伤30例(未感染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观察三组间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BC)及C-反应蛋白水平(CRP)。另观察6例重症感染者PCT水平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入院第1天感染组PCT水平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P〈0.001);感染组C-反应蛋白水平与未感染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都高于对照组(P〈0.001)。重症感染的6例中3例PCT水平持续〉7.3ng/ml者死亡,3例存活患者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PCT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 PCT水平与临床感染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诊断重症颅脑损伤继发感染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作为判断其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小鼠的后肢的气性坏疽动物模型,为早期诊断、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三个实验组分别肌肉注射3.5×109、3.5×108和3.5×107cfu/ml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菌液0.1ml,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1ml,72h后观察小鼠感染情况,取伤口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涂片,细菌血平板厌氧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结果 3.5×109、3.5×108、3.5×107cfu/ml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肌肉注射72h内的死亡率为90%、70%、10%和0%。各组平均存活时间依次为(20:43±11:12)h、(37:24±25:39)h、(68:36±10:45)h和(72:00±0:00)h,死亡小鼠出现了气性坏疽的症状,分泌物培养和镜检出产气荚膜梭菌;未死亡小鼠康复;空白对照组无任何症状。各组Ct值均值为21.21±2.69、28.45±2.74、32.49±2.87和0.00±0.00,组间P值均〈0.05。结论成功建立了不同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在不同时间段内感染小鼠的后肢气性坏疽的动物模型,为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32例多发型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采用长春瑞滨、吡喃阿霉素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化疗结果如表2所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43.75%) ,(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较轻微,未发生明显血液学及心脏毒性,对肾功能受损病人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耐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潜伏感染激活中潜伏相关转录子(LAT)开放读码框架(ORF)抑制后对LA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HSV-2潜伏感染复发的神经细胞(SHSY5Y)模型。运用相差显微镜观察HSV-2潜伏及激活后SH-SY5Y细胞形态的变化。对病毒在细胞中的潜伏及激发进行PCR验证并测序。设计3对siRNA,激活诱导后转染SH-SYSY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半定量检测转染前后LAT ORF表达的改变。结果在存在60 μmol/L阿昔洛韦(ACV)的环境,HSV-2在SH-SY5Y细胞中建立潜伏状态。病毒在SH-SY5Y细胞中最长可潜伏14d。43℃ 1.5 h诱导病毒潜伏激发,而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病毒激发后细胞病变从24h到72 h,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数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加。HSV-2 LAT、糖蛋白G(gG)基因PCR扩增及电泳结果证实病毒在细胞中的潜伏及激活。LAT ORF-siRNA转染细胞后,LAT ORF mRNA的表达水平在转染后24、36和48 h分别减少了39%、51%和60%。结论 抑制LAT ORF后能够抑制HSV-2 LAT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LAT ORF在病毒潜伏感染复发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产气荚膜梭菌qPCR法检测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A)感染小鼠的后肢的气性坏疽动物模型和一例阳性病例,以验证此法在早期诊断优势.方法 小鼠随机分成4组,10只/组分别肌肉注射3.5×109、3.5×108和3.5×107cfu/ml浓度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菌液0.1 ml,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1 ml,建立小鼠感染的动物模型,利用产气荚膜梭菌qPCR方法 对动物模型及一例病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不同浓度菌液组(3.5×109、3.5×108、3.5×107cfu/ml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肌肉注射72 h内的死亡率为:90%、70%、10%和0;各组平均存活时间(hh:mm)依次为:20∶43±11∶12、37∶24±25∶39、68∶36±10∶45和72∶00±0∶00,各组荧光定量Ct值均值为:21.21±2.69、28.45±2.74、32.49±2.87和0.00±0.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该法检测病者两处分泌物,Ct值为30.67、30.44.结论 利用产气荚膜梭菌qPCR法成功检测出未发病的小鼠中的产气荚膜梭菌,并成功的应用于一例病例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