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DNA甲基化转移酶3B(DNA methyltransferase 3B,DNMT3B)调控人脐带间质干细胞骨生成的作用.方法 利用RNA干扰法获得两株DNMT3B基因低表达的人脐带间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在使用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确定DNMT3B表达缺失后,对hUMSCs进行骨生成定向诱导分化.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茜素红染色评价突变型和野生型hUMSCs成骨能力差异.结果 由RNA干扰获得的两株突变型hUMSCs中两株突变型中DNMTI3B表达量分别下降至野生型hUMSCs的12.67 ±0.45%和35.60 ±0.76%(P <0.05).而在DNMT3B突变型hUMSCs中间质干细胞标记物CD73和CD9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也分别下降(P<0.05).CD73水平分别是野生型细胞的15.83 ±0.44%和16.60±0.37%(P <0.05);CD90的水平分别是野生型细胞的35.23 ±0.30%和58.64±0.71%(P <0.05).在骨生成过程中,免疫组化染色后镜下比较显示DNMT3B突变型的细胞表达Osteocalcin较正常细胞低,qPCR结果表明RUNX2,IBSP和ALPL基因的mRNA表达量水平较正常细胞均明显下降(P<0.01),其中shD3B-1和shD3B-2的RUNX2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正常细胞的55.09±0.53%和53.77 ±0.47%(P<0.01);IBSP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正常细胞的53.21 ±0.81%和41.75±0.44%(P<0.01);ALPL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正常细胞的15.55±0.10%和17.86±24%(P<0.01).同时茜素红染色检测也显示其成骨后细胞成骨功能减弱.结论 DNMT3B突变或缺失会导致hUMSCs骨生成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椎过伸伤伴中央脊髓综合征(CCS)患者急性期运动诱发电位(MEP)特征及其与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45例急性颈椎过伸伤伴CCS(观察组)患者资料和2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资料。采用magpro x100型磁刺激仪对观察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进行经颅磁刺激诱发的MEP检查, 在双侧拇短展肌进行记录。对比健康对照组, 描述观察组患者MEP波形的潜伏期、波幅及运动阈值的特点;分析观察组患者MEP潜伏期与脊髓损伤程度[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总分、运动功能(上肢运动评分UEMS)]的关系;根据MEP诱发状态不同, 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静息组(n=19)、易化组(n=18)、无波形组(n=8), 比较组间的脊髓损伤程度(ASIA总分)和脊髓功能独立性(SCIM-Ⅲ得分), 并分析MEP诱发状态与脊髓损伤程度(ASIA总分)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MEP潜伏期[(30.16±6.32)ms]更长、波幅[(0.54±0.30)mV]更小、运动阈值(65%±11%)更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有效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再生及分化,但由于其半衰期短,难以通过血/硬脊膜屏障,无法完成空间重建等限制了其应用。目的:文章综述了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的研究进展,以便寻找有效的应用手段,指导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关于神经营养因子修复脊髓损伤的应用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神经营养因子;脊髓损伤;干细胞;生物工程;应用"或"Neurotrophic factor,Neurotrophin,Spinal cord injuries,stem cell,bioengineer,tissue engineering"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37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5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针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缺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优化。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修复脊髓损伤具有协同作用。利用基因转染技术构建过表达神经营养因子的干细胞模型修复脊髓损伤,使神经营养因子持续分泌,参与干细胞分化。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利用水凝胶、纳米纤维支架等与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空间通道,重建脊髓神经通路。但如何选择最佳的神经营养因子组合方案及众多材料与神经营养因子的最佳组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有效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再生及分化,但由于其半衰期短,难以通过血/硬脊膜屏障,无法完成空间重建等限制了其应用。 目的:文章综述了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的研究进展,以便寻找有效的应用手段,指导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关于神经营养因子修复脊髓损伤的应用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神经营养因子;脊髓损伤;干细胞;生物工程;应用”或“Neurotrophic factor,Neurotrophin,Spinal cord injuries,stem cell,bioengineer, tissue engineering”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神经营养因子应用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379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5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针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应用缺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优化。联合应用神经营养因子修复脊髓损伤具有协同作用。利用基因转染技术构建过表达神经营养因子的干细胞模型修复脊髓损伤,使神经营养因子持续分泌,参与干细胞分化。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利用水凝胶、纳米纤维支架等与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空间通道,重建脊髓神经通路。但如何选择最佳的神经营养因子组合方案及众多材料与神经营养因子的最佳组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人体骨盆力学稳定性,为骨盆外科手术提供生物力学数据。方法选取6具尸体标本,保留第三腰椎至股骨中上1/3段,并固定于特制工作台上。尸体标本无结构不稳,剥离部分软组织后保留髋臼、骨盆环周围韧带。使用白色背景下的黑色标记点来显示骨盆运动学关键点。通过材料试验机对第三腰椎上缘加载0N~500N的轴向载荷。使用2个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图像传感器分别从前方及侧方两个视角进行拍摄。基于ImageJ软件测算标记物的位移,综合分析数据得出L5相对下沉位移、骨盆冠状位外展度以及矢状位旋转度。结果在500N的垂直轴向载荷下,L5相对下沉位移为1.157±0.794mm,骨盆冠状面外展度为0.370±0.260°和矢量面旋转度1.051±1.728°。结论联合数字标记示踪技术和质心运算法对骨盆标本进行位移测算,分析得出人体骨盆在生理垂直载荷下表现出良好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单侧伤椎置钉或双侧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46例载荷分享评分(LSC)为5~7分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资料,按照伤椎单侧或双侧置钉数分为5钉组及6钉组,5钉组25例,6钉组21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AVHC)、矢状面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神经功能恢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v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节段、LSC、AVHC及矢状面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钉组的手术时间(109.2±30.7)min及术中出血量(376.0±303.1)ml,6钉组的手术时间(110.0±32.1)min及术中出血量(409.5 ±361.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6,-0.342,P>0.05).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5钉组(17.5±4.1)个月,6钉组平均(18.3±4.3)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3,P>0.05).术前有部分神经功能损害者均获得恢复.两组均获得满意的放射学及功能学评价,未次随访时5钉组AVHC(93.0%±3.0%),Cobb角(2.6±5.6)°,VAS(1.4± 1.0),ODI(17.2±7.8);6钉组AVHC(93.1%±2.74%),Cobb角(3.2±5.4)°,VAS(1.6±1.0),ODI (16.7±5.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9,-0.390,-0.688,-0.235,P>0.05).结论 对于载荷分享评分在5~7分胸腰椎骨折进行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安全有效,单侧伤椎置钉能获得和双侧伤椎置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人体骨盆力学稳定性,为骨盆外科手术提供生物力学数据.方法 选取6具尸体标本,保留第三腰椎至股骨中上1/3段,并固定于特制工作台上.尸体标本无结构不稳,剥离部分软组织后保留髋臼、骨盆环周围韧带.使用白色背景下的黑色标记点来显示骨盆运动学关键点.通过材料试验机对第三腰椎上缘加载0N~500 N的轴向载荷.使用2个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图像传感器分别从前方及侧方两个视角进行拍摄.基于Image J软件测算标记物的位移,综合分析数据得出L5相对下沉位移、骨盆冠状位外展度以及矢状位旋转度.结果 在500N的垂直轴向载荷下,L5相对下沉位移为1.157±0.794 mm,骨盆冠状面外展度为0.370±0.260°和矢量面旋转度1.051±1.728°.结论 联合数字标记示踪技术和质心运算法对骨盆标本进行位移测算,分析得出人体骨盆在生理垂直载荷下表现出良好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后路C2/3融合内固定术与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联合后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种不同术式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7年8月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34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20例患者接受后路C2/3融合内固定术(P组),14例患者接受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联合后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AP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脊髓损伤分级(ASIA)、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患者满意度评价(Odom分级);以及入院时、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矢状面平衡影像学相关参数:枕颈角、C2/3 Cobb角、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组手术时间(105.7±13.8min)较AP组(177.9±14.7min)短(P0.05),P组共3例ASIA D级患者恢复至E级,AP组共2例ASIA D级患者恢复至E级。两组末次随访的VAS、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各指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的VAS、NDI变化量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的Odom分级示P组有17例评价优良,优良率为85.0%;AP组有13例评价优良,优良率为92.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枕颈角、C2/3 Cobb角、CL、c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枕颈角与cSVA均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末次随访的C2/3Cobb角与CL均较术前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手术前后各影像学参数的变化量进行组间比较,AP组改变程度均较P组显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C2/3融合内固定术与ACDF联合后路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然而前后路联合术式更加有利于恢复颈椎矢状位曲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影像学观察及临床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发的骨水泥渗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10月138例(共177椎体)行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术后CT影像学中椎体外骨水泥渗漏的解剖位置分5型: 椎旁渗漏型、椎间盘渗漏型、椎管渗漏型、椎弓根渗漏型,混合渗漏型(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渗漏),评估骨水泥渗漏与终板破坏的相关性。结果 术前CT提示125椎发生终板破坏,发生率70.6%,术后CT发现81椎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发生率为45.8%,29椎为椎旁渗漏型,17椎为椎间盘渗漏型,12椎为椎管渗漏型,9椎为椎弓根渗漏型,14椎为混合型渗漏型。伤椎终板破坏与椎间盘渗漏密切相关。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并发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高,以椎旁渗漏最为多见,其次为椎间盘渗漏和椎管渗漏,伤椎终板破坏与椎间盘渗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纳米磷酸钙人工骨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3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纳米磷酸钙人工骨单球囊双侧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计算手术后椎体前缘复位率和后凸矫正率,记录术前及术后的疼痛评分,观察术前、人工骨注入时、注入后5 min及术毕的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 椎体复位率及后凸矫正率分别为(24.90±3.02)%和(45.80±7.13)%,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人工骨注入后血压均较平稳,SPO2在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磷酸钙人工骨应用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有效,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