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TGF-β1基因-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内含子^861-20T〉C和启动子^-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疾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05例椎间盘疾病患者和117例正常对照组TGF-β1基因内含子^861-20T〉C和启动子^-590C〉T单核苷酸多态性情况,并分析其与椎间盘疾病及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椎间盘疾病组和正常人群中不存在内含子^861-20T〉C单核苷酸多态性,均存在启动子^-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虽然启动子^-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椎间盘疾病组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启动子^-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差异与L4,5、L5S1的椎间盘退变严重程度有关。[结论]TGF-β1基因内含子^861-20T〉C位点和启动子^-509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椎间盘疾病无关,但启动子^-509C〉T多态性可能与椎间盘疾病的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前CT测量对个体化椎弓根形态评价的意义。方法:20例颈椎标本(C3~C7),分别用CT测量及手工测量两种方法对椎弓根的形态进行评价,椎弓根形态的测量包括椎弓根长度、宽度、高度、投射角度、椎弓根轴线在关节凸上的投射点到关节凸外侧缘及上缘的距离,以及投射点是否投射到椎弓根在关节凸的投射面积之内。结果:C3~C7椎弓根全长、宽度、高度、内偏角度及头/尾偏角度分别为27.3~33.5mm、5.2~6.6mm、7.4~8.5mm、36.3°~49.7°及-12.7°~13.3°,椎弓根形态测量的两组数值无显著性差异,CT测量决定的进钉点均位于椎弓根在关节凸的投射面积之内。结论:颈椎椎弓根形态变异大,术前CT测量能提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所需的个体化数据。  相似文献   
3.
高黏度骨水泥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应用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6年4月至10月,应用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3例,共31个椎体。男6例,女17例;年龄59-83岁,平均67.3岁。术中采用体位复位,局部麻醉,从椎体压缩严重侧单侧穿刺,经椎弓根人路,每个椎体注射骨水泥3.0-6.5ml,平均(4.7±1.0)ml。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行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对手术前后VAS进行配对t检验。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渗漏、肺栓塞、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和感染等)的发生情况。除常规X线检查外,手术前后常规行腰椎CT扫描。结果 术后随访1-7个月,平均3.7个月,患者背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前的VAS平均为(7.57±1.10)分,术后第3天平均为(3.17±0.87)分(t=18.72,P〈0.01),术后1周平均为(2.43±0.65)分(t=20.73,P〈0.01),术后1个月平均为(2.26±0.66)分(t=22.42,P〈0.0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2例发生椎体旁骨水泥渗漏,无骨水泥毒性反应、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系统具有瞬间高黏度、可注射时间长、定向可控注射、低聚合温度、操作简单和低放射暴露等优点,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风险,手术安全性高,适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探讨恢复脊柱运动功能和载荷能力的规律性。方法 1998-04/2000-04,应用改良型SB ChafiteⅢ型人工腰椎间盘行腰椎间盘置换术共3l例37个间隙,其中腰椎间盘退变16例18个间隙、合并椎间隙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17间隙、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术后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结果随访率100%,截止至2001-09,随访17—41个月(平均26个月)。临床评价优23例,良6例,尚可2例。术后腰椎节段平均可前屈4.0&;#176;和后伸5.1&;#176;,活动度共9.1&;#176;。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平均增加4.2mm。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和康复训练可恢复脊柱的运动和载荷能力,为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和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个体化选择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个体化选择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患者57例,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44例,先天性脊柱侧凸12例,马凡综合征1例.根据患者术前CT设计拟固定胸椎的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并用于指导术中的进钉点选择,术后根据螺钉是否突破椎弓根的皮质壁来判断置钉准确性.结果:全部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591枚,胸椎417枚,腰椎174枚,术后530枚螺钉的轴线完全位于椎弓根皮质内,准确率为89.7%, 其中胸椎置钉准确率为86.8%(362,417).61枚螺钉的轴线突破椎弓根皮质壁,胸椎55枚,腰椎6枚.55枚偏置的胸椎椎弓根螺钉中52枚螺钉的实际进钉点与术前设计一致,其中19枚钉尖位于椎体内;3枚螺钉为术中实际进钉点选择失误,螺钉轴线突破椎弓根皮质壁的距离均不超过4mm.无脊髓、大血管及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个体化选择胸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可提高脊柱侧凸患者胸椎置钉的准确率,减少术中进钉点选择失误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原因以便进行预防和治疗。方法 随访1975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本院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345例,其中208例行开放式椎间盘髓核摘除术,137例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对导致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共出现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30例,其中椎管狭窄8例,腰椎不稳7例,硬膜外瘢痕4例,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3例,同一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3例,术后椎间盘炎2例,神经根损伤、定位错误和假关节形成各1例。结论 术后椎管狭窄和腰椎不稳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内固定应用与否对胸腰椎结核治疗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结核是骨与关节结核最常见的部位,约占50%左右。脊柱结核治疗方式的选择是多年来探讨的重要内容。我科1991年5月至2003年5月共收治脊柱结核50例,均在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外科治疗,手术方法不同,效果亦各有差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钛网融合器与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在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A组),12例各类颈椎疾病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B组).比较两种椎体替代物重建颈椎稳定性时的疗效.观察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和植骨融合情况,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 随访6~20(15.4±4.2)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植骨均已融合.术前JOA评分:A组(8.40±0.96)分,B组(8.33±1.07)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A组(14.36±0.86)分,B组(14.83±0.7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自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优良率均为100%.A组有6例出现钛网下沉,B组有1例出现人工椎体下沉,但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钛网融合器与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均有下沉的可能,且钛网融合器下沉率较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人工椎体高,但两种椎体替代物均能有效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获得良好的融合率,改善脊髓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cervical vertebral reconstruction using titanium mesh and nano-hydroxyapatite and polyamide 66 (n-HA/PA66) mesh a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artificial vertebra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8 to June 2009 had surgically treated 37 case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with anterior corpectomy for decompression, and artificial vertebrae implanted combined platescrews fixation for cervical reconstruction and fusion. As a vertebral substitution, titanium mesh were implanted in 25 cases ( group A ), and the others (12 cases, group B) were implanted with n-HA/PA66 mesh. The height of fusion space immediately postoperatively and the implanted condition were observed. The fusion rate and the JOA score were recorde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Results Two groups received 6-20 ( 15.4 ±4.2 )months follow-up. When follow-up to the end grafts were already fusion. The preoperative JOA score in group A,B [(8.40 ±0.96) scores vs. (8.33 ±1.07) scores(P > 0.05)] were increased to (14.36 ±0.86)scores and (14.83 ±0.71) scores after postoperatively (P> 0.05),bu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each group (P<0.05). There were 6 cases artificial vertebrae in group A and 1 case in group B subsided asymptomaticly with 100% choiceness rate. Conclusion These two kinds of artificial vertebrae could show similar outcomes in cervical vertebral reconstruction, but the n-HA/PA66 mesh has a lower subsidence rate.  相似文献   
9.
背景:脊椎的轴向旋转是脊柱侧凸的基本畸形之一,由于受后路矫形术野的限制,如何测量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中患者的脊椎旋转度一直是困扰脊柱外科的难题.目前对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椎旋转度测量多根据患者矫形术前的X射线片或CT进行,而有关矫形术中测量脊椎旋转度的报道甚少.目的:探讨根据椎弓根螺钉的进钉点测量脊椎旋转度的可行性.方法:在经椎弓根中部的CT横切面上测量两侧椎弓根螺钉进钉点连线之垂直平分线与矢状面的夹角(EPPsag角),将EPPsag角与脊椎标本的实际旋转度、Ho's法测量结果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利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EPPsag角观察者内部和观察者之间的差异.利用脊椎旋转测量仪测量9具腰椎标本在不同位置时的脊椎旋转度,并将上述结果与EPPsag角行配对t检验.结果及结论:EPPsag角与脊椎标本的实际旋转度、Ho's法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EPPsag角的观察者内部和观察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根据EPPsag角来表示脊椎旋转度具有准确性高、可重复性好的优点.当脊椎旋转度不超过30°时,脊椎旋转测量仪可准确反映旋转脊椎的EPPsag角.  相似文献   
10.
2248例儿童血培养阳性致病菌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儿童菌 (败 )血症病原菌的分布种类 ,对我院患儿血培养阳性的 2 2 48份结果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标本来源  2 2 48份血培养阳性结果来自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我院各科室患儿。二、标本采集与培养 无菌抽取静脉血 3ml接种于血液增菌液瓶 ,35℃培养 ,每天观察两次 ,发现可疑菌增长即转种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中国蓝平板 ,置 35℃培养 18~ 2 4h ,有菌落生长即进行分离鉴定。三、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美国DADE公司产品AS - 4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和法国梅里埃API试条鉴定。结  果血培养 2 2 48份阳性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