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性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学、分子基因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 年1月~2019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胸外科行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肺原位腺癌(AIS)和微浸润性腺癌(MIA)患者, 分析其围手术期资料,区分AIS和MIA的CT影像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基因突变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73例患者,其中AIS 患者25 例,MIA患者48 例,MIA组患者年龄小于AIS组(P=0.016),AIS组中有46.4%的纯磨玻璃结节(pGGOs),MIA组中有 44.4% pGGOs,并在多发GGOs方面显著多于AIS组(P=0.049)。在反映边缘特征的CT影像学方面,AIS组中患者更少出现毛 刺现象(P=0.041),其他影像特征未见明显差异。因AIS组患者行基因检测较少,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方面两 组未见明确差异,Ki-67指数在2.8%的截断点亦无统计学差异,但MIA组有更多的患者Ki-67指数>2.8%。MIA组随访时间明 显短于AIS组,但均未出现复发或死亡病例。结论AIS和MIA患者在手术安全性及随访预后方面都有满意的结果,但在CT影 像特点、基因突变状态及Ki-67指数上仍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2.
肌源神经营养因子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肌源神经营养因子(MDNF)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从成鼠骨骼肌中提取出MDNF,取10μL MDNF(0+1mg/L)注射到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段为实验组,同时设实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和正常对照组+术后20d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法(HRP)、尼氏染色法、特殊三色染色法对再生神经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计量学统计.结果:注射MDNF的周围神经损伤部有再生的神经纤维通过;MDNF组的再生神经在形态学及计量学上均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肌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总结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分析1982~2009年收治的16例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患者,男女各8例,年龄19~52岁[(35.37±10.00)岁],均行手术治疗,另有2例分别行术前、术后放疗。随访10~318个月。结果术前确诊1例。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3例(HV型11例,PC型1例,Mix型1例),多中心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3例(PC型1例,Mix型2例),所有病例术后均生存,其中13例局限型和2例多中心型CD术后无复发。1例多中心Mix型患者于术后第4年、第9年各复发1次,均再次手术治疗。结论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胸内局限型CD和部分多中心型CD经彻底手术可获治愈;部分胸内多中心型CD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辅助放射或其他综合治疗手段,但预后仍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纵隔前肠囊肿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纵隔前肠囊肿的病例资料.结果 51例患者中有24例(47.1%)无临床症状.MRI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16/21,76.2%)高于CT(14/41,34.1%).囊肿位于前上纵隔5例,中纵隔18例,后纵隔28例.完整切除35例,大部切除16例.病理证实支气管源性囊肿42例,食管囊肿7例,胃肠源性囊肿2例.结论 纵隔前肠囊肿术前诊断困难.应积极手术治疗,胸腔镜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是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1/m TOR)通路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的关系,及其PI3K/Akt1/m TOR通路导致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具体机制。方法选择135例未经过放化疗或靶向药物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检测其EGFR、PIK3CA、Akt1和m TOR的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EGFR与Akt1、m TOR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2、0.320和0.281,均P<0.01),与PIK3CA基因无关。结论 EGFR基因表达与Akt1和m TOR相关,与PIK3CA无关,提示EGFR基因可能直接激活Akt及其下游通路,而不经过PI3K。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基因 mRNA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确诊为 NSCLC 的4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术前治疗。采用分支-DNA 液相芯片技术对获取的肿瘤组织中 MET 基因 mRNA 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分析 MET 基因 mRNA 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ET 基因 mRNA 以中度表达为主,低度、中度和高度表达的比例分别为22.9%、50.0%和27.1%。MET 基因 mRNA 表达与患者病理类型(χ2=7.183,P =0.020)和 TNM分期(χ2=24.566,P =0.017)有关,与性别(χ2=0.566,P =0.754)、年龄(χ2=1.857,P =0.395)、吸烟史(χ2=4.959,P =0.084)、分化程度(χ2=5.749,P =0.067)、淋巴结转移(χ2=1.631,P =0.442)和远处转移(χ2=4.261,P =0.119)均无关。结论 MET 基因 mRNA 在 NSCLC 中更易呈现中、高度表达,而且 MET 基因可以作为判断肿瘤病理类型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巨大胸膜孤立性纤维瘤4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最常见于胸膜,患者早期多无症状。较小的肿瘤主张行胸腔镜下肿瘤切除术,巨大孤立性纤维瘤由于瘤体巨大,血供丰富,与肺脏及纵隔重要器官、大血管关系密切,手术风险高,术后易出现复张性肺水肿、肺炎、肺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设计制作新型胸腔闭式引流管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医用硅胶管制成类“Y”型胸腔闭式引流管。以犬为实验动物,经该胸管完成常规局麻胸腔镜检查步骤,比较检查过程中实验犬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氧分压的变化。结果经特制胸腔闭式引流管可方便完成常规局麻胸腔镜的检查。在术前、开放性气胸状态、控制性闭合性气胸状态三种情况下心率、舒张压、呼吸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气胸状态下收缩压较高(P〈0.05);血氧饱和度、氧分压较低(P〈0.05)。结论特制胸腔闭式引流管便于行局麻胸腔镜检查,完全可以替代LTF-240型胸腔镜专用的软性trocar,且能减轻操作对实验犬生理的影响,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术中应用 CT 引导下穿刺定位后行单操作孔胸腔镜切除 CT 病灶直径<1.5 cm且胸膜无明显改变的磨玻璃样小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8月至2014年9月共15例肺磨玻璃样小结节患者,手术室内麻醉、体位固定后行术中 CT 引导下带钩钢丝针穿刺定位,随即行胸腔镜切除术。评价术中 CT 引导下穿刺定位技术的准确性、并发症、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切除率及病理结果等。结果15个磨玻璃样小结节均在术中 CT 引导下穿刺定位明确并行单操作孔胸腔镜切除术。术中 CT 定位成功率100%,平均定位时间(13.60±2.06)min,仅1例穿刺后出现少量气胸。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切除率为100%,其中肺叶切除1例,肺段切除1例,局部切除13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原位腺癌9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5例,AAH 合并原位腺癌1例。术后随访患者均存活,无复发、转移征象。结论术中麻醉下应用 CT 引导能准确将 CT 直径<1.5 cm 且胸膜无明显改变的磨玻璃样小结节行穿刺定位,并能联合单操作孔胸腔镜将其切除,准确、快捷、安全,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肺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状态与病理学及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结果参差不齐.目的 分析以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为特征的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状态与组织病理亚型及CT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中心胸外科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肺腺癌患者,根据EGFR突变状态分为突变组和野生型组,分析两组间组织病理学亚型、CT特征及分子检测结果.结果 共纳入94例术前CT表现为GGN、术后病理为肺腺癌患者,其中突变组67例,平均年龄(58.61±8.22)岁,男性21例,女性46例;野生型组27例,男性1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2.89±10.45)岁.野生型组年龄小于突变组(P=0.006).EGFR突变组浸润性腺癌的比例高于野生型组(91.0%vs 63.0%,P=0.001),在以贴壁为主的病理亚型中比例低于野生型组(38.8%vs 63.0%,P=0.033),突变组更易出现胸膜浸润(44.8%vs 18.5%,P=0.017),且增殖指数Ki-67高于野生型组(P=0.001).突变组中合并肿瘤蛋白p53(TP53)突变占比高于野生型组(14.9%vs 0,P=0.030).突变组患者GGN直径大于野生型组(P=0.011),且mGGN数量占比更高(85.1%vs 44.4%,P<0.001).边缘特征方面,野生型组中GGN形状规则占比更高(55.6%vs 28.4%,P=0.013),但突变组的GGN分叶征(44.8%vs 7.4%,P=0.001)、毛刺征(64.2%vs 25.9%,P=0.001)、空泡征(76.1%vs 51.9%,P=0.021)、血管集束征(59.7%vs 18.5%,P<0.001)、支气管充气征(35.8%vs 11.1%,P=0.017)比例高于野生型组.突变组GGN的结节实性成分比值(consolidation tumor ratio,CTR)大于野生型组(P=0.003).ROC曲线分析,以CTR值0.35为临界值鉴别EGFR突变型和野生型,敏感度为71.6%,特异性为70.4%,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8.结论 GGN、mGGN直径较大以及CTR值 ≥0.35的肺腺癌更易出现EGFR突变,且这部分患者更易合并TP53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