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评估老年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抑郁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老年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探索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选取16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量表调查老年脑卒中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利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老年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的抑郁状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付费方式、住院天数、照顾时间段的主要照顾者抑郁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以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抑郁总分为因变量,以患者和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作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抑郁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自觉健康状况(OR=0.504,P<0.05),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抑郁情况较严重,其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付费方式、住院天数和照顾时间段;自觉健康状况越好的照顾者,越少出现抑郁.护理人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用以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主要照顾者的抑郁程度,提高主要照顾者的照护水平,进一步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性调节蛋白(RANTES)基因启动子-403G/A变异与2型糖尿病(T2DM)并发糖尿病肾病(DN)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4年6—10月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244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实验室检测指标。根据24 h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患者分为正常清蛋白尿(DN0)组86例、微量清蛋白尿(DN1)组84例和临床清蛋白尿(DN2)组74例,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RANTES基因启动子-403G/A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T2DM并发DN风险的关联性。结果 3组T2DM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N1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高于DN0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DN0组;DN2组SBP、D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DN0和DN1组,DN2组病程高于DN0组,DN2组总胆固醇(TC)、HDL-C水平高于DN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DN0组、DN1组及DN2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1,P=0.040)。组间比较应用R×C分割法,DN0与DN1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05,P=0.426)。将DN0与DN1组合并,与DN2组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5,P=0.016)。DN0组、DN1组及DN2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3,P=0.022)。组间比较应用R×C分割法,DN0与DN1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6,P=0.798)。将DN0与DN1组合并,A等位基因频率低于DN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2,P=0.006)。以有无DN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ANTES-403A(+)的基因型、病程、SBP与T2DM并发DN有回归关系。结论随着DN进展,血压、血脂控制更差,RANTES基因启动子-403G/A变异在DN不同阶段存在分布差异,与DN有关联,增加了T2DM发生DN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α-硫辛酸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氧化应激水平影响。【方法】将2013年3~9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80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行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A组同时静脉输注α-硫辛酸。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采用稳态模型(HOMA)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8-异前列腺素 F2α(8-isoPGE),评价氧化应激水平。【结果】治疗后,A组 HOMA-β显著高于B组(P<0.05),8-isoPGF分泌率F2α(8-isoPGE)/Cr显著低于B组(P<0.05),F2α(8-isoPGE)/Cr与餐后2 h血糖(2hPG)(r=0.432,P<0.01)、总胆固醇(TC)(r =0.315,P <0.01)、体质量指数(BMI)(r =0.256,P <0.05)呈正相关,与 HOMA-β(r =-0.217,P<0.05)呈负相关。2hPG是尿F2α(8-isoPGE)/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用α-硫辛酸可改善初诊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dynamic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DGMS)评价门冬胰岛素30(Asp30)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将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B两组分别交叉应用Asp30和中性可溶性人胰岛素30R(30R)控制血糖,同时应用DGMS监测血糖。结果应用Asp30早餐后血糖、晚餐后血糖、早餐后60min皮下组织葡萄糖浓度、早餐后120min皮下组织葡萄糖浓度、晚餐后60min皮下组织葡萄糖浓度、晚餐后120min皮下组织葡萄糖浓度、平均最大皮下组织葡萄糖浓度、三餐后5h内皮下组织平均葡萄糖曲线下面积、DGMS24h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小于应用30R组(P<0.05)。应用Asp30低血糖发生共1例次,应用30R低血糖发生共5例次。结论应用Asp30每日2次皮下注射有效的控制24h血糖,减少了餐后血糖的漂移,很少发生低血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DGM S )比较地特胰岛素(诺和平)与甘精胰岛素(来得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10例,在应用二甲双胍基础上,分别加用来得时和诺和平控制血糖,同时应用DGM S监测血糖。[结果]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血糖(24hMBG )、24小时曲线下面积(24hAUC )、早餐后5小时曲线下面积(BP5hAUC)、午餐后5小时曲线下面积(LP5hAUC)、晚餐后5小时曲线下面积(SP5hAUC)、夜间0点到晨7点曲线下面积(7hAUC)、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胰岛素日用量(Dose)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两组患者均无低血糖发生。[结论]诺和平与来得时疗效相当,均能有效、安全的控制24 h血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的情绪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采用随机分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试验组患者化疗期间进行全程心理干预。并将试验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自评值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后SAS和SDS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湝.01)。结论对乳腺癌患者在化疗期间进行心理干预可以减轻负面情绪,顺利完成治疗计划,并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小时切点血糖(1hPG)筛查糖代谢异常的可能切点数值和意义。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本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112例,行75 g OGTT试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糖代谢异常时OGTT 1hPG对应的最佳切点数值,以此切点的数值分两组人群比较两组间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H‐C),血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水平。结果①研究中新诊断DM为36例(32.1%),糖调节受损(IGR)46例(41.1%),糖耐量正常(NGT)30例(26.8%)。②ROC曲线显示以OGTT 1hPG≥10.1 mmol/L作为诊断糖代谢异常的切点,敏感性89%,特异性90%。③以10.1为切点分组后,1hPG≥10.1 mmol/L组的UA、FPG、HOMA‐IR指数高于<10.1 mmol/L组( P <0.05),HOMA‐β指数低于<10.1组( P <0.05),两组BMI、空腹真胰岛素(FTI)、TG、CHO、LDL‐C、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中,当OGTT 1hPG≥10.1 mmol/L ,已出现明显的糖代谢紊乱,1hPG可反应胰岛素抵抗程度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已成为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但 RFA 亦可导致明显的炎症反应,影响临床治疗和预后。细胞外组蛋白可作为判断炎症反应严重程度的标志物。本研究拟探讨细胞外组蛋白在肝癌患者 RFA 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接受 RFA 治疗的肝癌患者,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24小时内和手术后4周留取外周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 Luminex 方法检测血浆中细胞外组蛋白、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应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肌酐水平。结果肝癌患者经 RFA 治疗后血浆 ALT 和 AST 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肝脏发生损伤。患者细胞外组蛋白水平明显升高(4.576 mg/L),和治疗前相比(0.83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周后下降至治疗前的水平。RFA 治疗后患者 MPO、IL-6和 IL-10水平均异常升高,提示发生了明显炎症反应。相关性分析发现,细胞外组蛋白水平与 MPO、IL-6和 IL-10水平均密切相关(r =0.568,0.485,0.357,均 P <0.01)。结论 RFA 可导致患者肝细胞损伤,因而释放大量的细胞外组蛋白,后者可激活天然免疫细胞和促进炎症因子生成。细胞外组蛋白可作为 RFA 相关性炎症反应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