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闭塞病理临床分析(附16例尸解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6例椎—基底动脉闭塞的病理、临床资料为基础,探讨了病理与临床特点。椎—基底动脉闭塞以基底动脉中段多见,栓塞多于血栓。病变主要波及桥脑、枕叶、颞叶及丘脑。约半数病人并存基底节区梗塞。本组病理资料提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也是本病常见于老年人的病理基础。起病时常见的症状有眩晕、呕吐、偏侧或双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及突然意识不清等。病变过程中比较有特征性的体征有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双软腭提举力差、双侧肢体瘫痪、双侧病理反射阳性。CT对本病诊断的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照研究了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CSF)内皮素-1(ET-1)含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浆与CSF、ET-1含量均增高;单纯脑血肿者以血浆含量增高为主;脑实质出血伴有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血浆及CSF含量均显著升高;小量出血与中大量出血比较血浆含量无显著性,而大量出血者CSF、ET-1含量增高。提示脑出血者血浆ET-1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有关,而CSF、ET-1升高可能与血脑屏障(BBB)被破坏及损害或刺激室周组织、下丘脑、脉络丛脑膜,引起分泌释放增加有关。CSF、ET-1增高者应警惕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3.
胃BillrothⅡ(毕Ⅱ)式手术后解剖结构改变使鼻肠减压管放置困难,我们采用胃镜辅助与X线监视联合方法,进行鼻肠减压管的快速有效放置,治疗毕Ⅱ式术后粘连性小肠梗阻,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施普善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早期恢复期疗效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验证施普善治疗缺血性卒中后早期恢复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双盲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其中施普善组 199例 ,给予 10 0mL的氯化钠注射液 ,内含 30mL施普善 ;对照组 185例 ,给予氯化钠注射液 10 0mL ,均iv ,gtt,qd× 2 8d。结果 :治疗后施普善组智力检查量表评分比治疗前提高 3.3分±s 0 .6分 ,与对照组 (提高 2 .3分± 0 .7分 )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治疗期间 2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施普善对改善缺血性卒中后早期恢复阶段病人的认知功能有一定作用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X线下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支撑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经验与疗效.方法 16例术后反复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在X线下将300 cm长的导管经鼻置人空肠10 cm以远,前端充水球囊在肠蠕动的推动下带动导管向小肠远端运行,直达回肠末端,保留导管作为肠内支架行小肠内支撑排列.结果 16例患者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至2年,均未再次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结论 X线下小肠内置管支撑排列治疗术后反复粘连性肠梗阻简便无创、安全有效,可以多次重复置管.  相似文献   
6.
脑病伴内脏脂肪变性又称Reye’s综合征,儿童中多见,国内文献中成人病例尚未见报道。作者曾遇到2例尸检病例,临床上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合并乙型肝炎,病理检查实为脑病伴严重内脏脂肪变性。现报道如下。 例1 女,26岁,因连续抽搐、昏 迷于1962年3月28日由外地转入我院,同年4月7日死亡。患者死亡前2个月曾感头昏、疲劳,数日后伴恶心,呕吐,频繁发作,死前48天晚7时尖叫一声,继而全身抽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可溶性E-选择素的水平显著增高(P<0.01);②随Duke分期进展,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可溶性E-选择素的水平逐渐增高,DukeD、C期分别与DukeB、A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③病例组高、中分化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可溶性E-选择素的水平与低分化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可溶性E-选择素参与了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过程,是反映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变化。  方法 将 6例SAH死亡病例 ,与同期同年龄段 2 0例癌症及 40例脑出血作对照 ,着重对脑内外动脉进行病理观察及形态定量分析。  结果  1 病理检查发现 ,被凝血块包埋的动脉有内膜肿胀 ,内膜下基质增多 ,内弹力板多皱折 ,平滑肌细胞变性 ,肌细胞或肌层坏死等改变。 2 SAH组与对照组、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 ,脑内外动脉的管腔变小、管壁增厚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 ,而SAH组与脑出血组比较 ,仅被凝血块包埋的小动脉管腔明显减小 ,管壁明显增厚 (P <0 0 1 )。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SAH后 ,被蛛网膜下腔凝血块包埋的脑动脉发生较明显的血管痉挛 ,痉挛血管既有收缩性变化 ,又存在器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震颤麻痹患病及发病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6年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117个调查点对震颤麻痹(PD)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人群共3 860 162人,结果发现PD患者566例,患病率为14.6/10万。50岁以后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70.7/10万。男女两性患病率各为16.9/10万和12.4/10万,男女PD患者之比为4:3,各地区患病率以中南地区较高,为21.1/10万,尤以湖南及广西最高,分别为35.5/10万和33.1/10万。1986年PD发病率为1.5/10万/年,我国PD患病率及发病率均较欧美及日本为低。  相似文献   
10.
蜀阳去纤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葆樽  张微微 《北京医学》1996,18(3):174-177
7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受施康研制的蜀阳去纤酶,结果表明罗阳去纤酶能改善生活质量,改善部分血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降至正常,血小板聚集度下降,对甘油三脂,胆固醇无影响。此药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做为一种降纤药物,值得推广使用入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