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刘振中  王亚东  张苹苹  赵彩彦 《临床荟萃》2009,24(14):1284-1286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原发或继发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主要表现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T细胞以及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KC)的功能低下。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而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打破机体免疫耐受状态则更利于抑制甚至清除病毒。干扰素可通过增强免疫功能抗HBV,研究表明DC疫苗及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抑制甚至清除病毒。现将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发病机制和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制男性外导尿装置在临床上的应用安徽省阜南人民医院(236300)杨宏伟谢萍安徽省原阜阳地区人民医院张苹苹临床上常遇到一些长期卧床、昏迷、瘫痪的病人用内导尿法留置导尿,久之易导致尿道感染。为避免这一弊端,我们自制了男性外导尿装置,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特...  相似文献   
3.
丙型病毒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两类临床常见的慢性肝病。虽然二者病因、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但临床上二者常常合并发生、相互影响,为临床诊治带来困难。胰岛素抵抗(IR)在二者关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表现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以诱导IR发生,加重肝脂肪变性及NAFLD病情进展,反之,NAFLD合并HCV感染患者由于存在IR,亦会影响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加速病毒性肝炎向终末期肝病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long train acyl?CoA synthetases 4,ACSL4)调控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促进乳腺癌细胞转移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 在不同侵袭表型的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ACSL4,利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是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两种病毒性肝炎类型.患者不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肝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还发现部分患者在肝细胞变性坏死同时伴有脂肪变性.目前认为,病毒和宿主代谢因素是导致肝脂肪变性的重要原因,而脂肪变性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进展和抗病毒疗效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脂肪变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MH)是组织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疾病,临床以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衰竭为主要特征.MH常伴有多脏器受损,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病死率、误诊率高.为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现对我院诊断的7例M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苹苹 《全科护理》2022,20(3):385-388
目的:构建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二次妊娠产妇100例,按照是否发生胎膜早破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的风险因素,据此构建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风险预测模型,并将所构建模型纳入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二次妊娠产妇100例中进行验证,以评估模型预测判断能力。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到,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风险因素有年龄、妊娠期糖尿病、多胎妊娠、瘢痕子宫、生殖道感染、引产或人工流产史、胎位异常(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35岁、瘢痕子宫、生殖道感染、引产或人工流产史、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P<0.05);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为[0.789,0.894],准确率为93.00%,特异度为89.86%,灵敏度为77.42%。结论:构建二次妊娠产妇胎膜早破风险预测模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实现对胎膜早破高危产妇的精准识别...  相似文献   
8.
脂肪性肝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脂肪性肝病(FLD)的临床特点及主要发病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超声检查证实为FLD人群768例(FLD组),并根据饮酒量进一步区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组(334例)和酒精性脂肪肝(ALD)组(286例),另外同期检查的非FLD人群684例为对照组,收集年龄、体质量、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以及血清总胆红素等临床资料,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FLD,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岁后逐渐降低,备年龄组男性患者比例均明显多于女性.NAFLD组和ALD组的BMI、舒张压(DBP)、HOMA-IR、TC、TG及ALT、AS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闻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FLD关系最密切的前3位指标是BMI、HOMA-IR和甘油三酯(OR=8.47,4.34,3.80,P<0.05),尽管HCV感染(OR=1.95,P<0.05)是肝脏脂肪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但HBV感染与脂肪变之间并无相关性.结论 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HCV感染等均是脂肪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者可表现为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控制体质量,维持上述各项指标正常,是防治FLD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赵彩彦  张苹苹 《肝脏》2008,13(6):522-524
免疫系统的自身稳定性是通过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实现的。中枢耐受主要依赖胸腺的阴性选择,而外周耐受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如免疫无能、免疫忽视和克隆清除等。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在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众所周知,一些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癌(HCC)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均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综合评价噻唑烷二酮类(TZDs)胰岛素增敏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通过检索Medline、PubMed、Ovid、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以及CBM Disc、CNKI、万方、维普等英、中文全文数据库,并结合手工检索方式收集1998年至2008年公开发表的有关TZDs治疗NAFLD临床对照试验资料,严格制定入选及排除标准,采用RevMan 4.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合森林图与漏斗图对合并统计量进行检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18项临床对照试验共47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综合分析TZDs对于NAFLD患者血清ALT、AST、TC、TG及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合计加权平均数(WMD)值(95% CI)分别为32.24(18.98~45.49)(Z=4.77,P<0.05)、20.32(2.30~38.35)(Z=2.21,P<0.05)、0.26(-0.01~0.54)(Z=1.88,P=0.06)、0.63(0.33~0.93)(Z=4.14,P<0.01)、-0.06(-0.66~0.55)(Z=0.19,P=0.85)和2.63(1.33~3.93)(Z=3.96,P<0.01).其中6篇文献通过不同方法观察到共104例NAFLD患者接受TZDs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改变,显示此类药物可显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WMD值(95% CI)分别为1.59(1.08~2.10)、1.45(0.90~2.00)、0.72(0.12~1.32),Z值分别为6.08、5.16、2.33,P均<0.05),尤其是NASH活动指数[WMD值(95% CI)为4.21(3.13~5.28),Z=7.66,P<0.01].其中应用TZDs治疗后共7例患者退出试验,其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乏力、头晕、下肢水肿、体重增加及消化道反应、肝酶升高等,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ZDs胰岛素增敏剂治疗NAFLD疗效确切,其不仅明显改善肝脏血清酶学、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肝组织病理程度,且无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