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镇江地区2018年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毒力基因分布及耐药性。方法:对2018年食品风险监测中要求的食品和疾病病例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检测,用荧光定量PCR法对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进行毒力基因tlh、tdh、trh检测,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15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食品、疾病患者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60.00%(21/35)和1.48%(9/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82,P<0.01)。30株副溶血性弧菌tlh基因均阳性,食品来源菌株(食品株)tdh基因和trh基因均为阴性;疾病来源菌株(疾病株)tdh基因和trh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88.89%和11.11%。食品株和疾病株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和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食品株分别为100.00%、66.67%和66.67%,疾病株分别为100.00%、88.89%和88.89%;疾病株和食品株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77.78%和52.38%,多重耐药谱均以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红霉素为主。结论:镇江地区食品和疾病样本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存在明显差异,疾病株的毒力基因、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性高于食品株,多重耐药谱相对单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 传统的观点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视网膜的微血管病变,但近年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视功能改变发生于DR的微血管病变发生之前,传统的观点无法解释糖尿病患者在出现可辨认的血管改变之前已有视功能改变的现象. 目的 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无视网膜血管改变的糖尿病患者、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改变,分析糖尿病患者RNFL厚度与DR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就诊且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60眼,按DR国际临床分型标准分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26例30眼和NPDR组(轻中度NPDR)30例30眼,同期纳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人30眼作为对照.应用OCT对受试者行RNFL厚度测量,包括视盘周围及中心凹周围视网膜360°平均RNFL厚度及鼻上、颞上、颞侧、颞下、鼻下、鼻侧区域的RNFL厚度,比较各组患者RNFL厚度的变化. 结果 NDR组、NPDR组和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97.46±8.65)、(100.69±16.35)和(109.22±8.69)μm,其中NDR组、NPDR组受试者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6);NDR组视盘周围各象限RNFL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变薄,颞上、颞侧、颞下和鼻下象限RNFL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1、0.010);NPDR组视盘周围各象限RNFL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变薄,其中颞上、鼻侧区域RNFL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46).NDR组、NPDR组和正常对照组平均黄斑区RNFL厚度分别为(33.47±3.39)、(36.81±3.21)、(38.18±2.16)μm,NDR组、NPDR组受试者黄斑区平均RNFL厚度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N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DR组黄斑区各区域RNFL厚度较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典型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特征、治疗效果及肾脏预后,为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治疗和随访的不典型MN和同期原发性MN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实验室指标、治疗...  相似文献   
4.
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针刺因有"宁心安神"功效而对焦虑障碍的治疗独具优势,但有关生物学机制尚未阐明。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心、脑存在两个独立的利钠肽系统。A型利钠肽及其受体功能失调与焦虑障碍的产生密切相关,A型利钠肽具有抗焦虑活性。基于此,拟从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效应、A型利钠肽抗焦虑作用、针刺对利钠肽的良性调节作用三方面入手,探讨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效应的利钠肽及其受体调节机制,提出"针刺抗焦虑可能是通过调节A型利钠肽及其受体而发挥‘宁心安神’作用"的观点,以期为开展针刺"宁心安神"抗焦虑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镇江地区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和变异特点。方法 收集2014-2016年镇江地区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在病毒流行期按月随机抽取13株甲型H1N1毒株,设计特异性的引物扩增血凝素(hemagglutinin,HA)、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基因,进行测序并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 13株分离株与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的H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7.3%~100.0%和96.6%~100.0%;N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5.6%~97.5%和93.8%~96.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3株病毒HA和NA基因分属于不同的进化谱系。分子特征表现为12株HA氨基酸序列均发生了抗原位点Sa区K173Q突变,1株同时发生了Sa区K181E突变;3株还发生了Ca1区V183I突变。受体结合位点和糖基化位点的氨基酸序列均未发生变异。结论 2014-2016年镇江地区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疫苗株相比,其HA、NA基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但是抗原性并未发生改变,需进一步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镇江地区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患儿博卡病毒(HBoV)流行状况,并通过对代表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了解博卡病毒遗传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镇江地区156份呼吸道疾病患儿鼻咽分泌物样品和310份急性胃肠炎患儿粪便样品,采用PCR方法检测HBoV基因;选取3株镇江地区HBoV代表毒株,测序获取全基因组序列,采用CLUSTAL和MEGA4.0等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HBoV在鼻咽分泌物样品中的检出率为2.56%,在粪便样品检出率为3.55%;HBoV基因序列均与GenBank中提交的HBoV-1型毒株高度同源(>95%),且与上海地区的7株HBoV-1和重庆地区的3株HBoV-1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株HBoV-1代表株聚类在三个不同的类群中,其中ZJ92与来自中国香港的HBoV毒株HK24及上海的HBoV毒株SH8遗传关系最近,ZJ42与来自泰国的毒株CU25遗传关系最近,而ZJ68与来自上海的R3080522001和SH1亲缘关系最近。结论HBoV-1为镇江地区HBoV主要流行基因型;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镇江地区的HBoV-1毒株与重庆和上海的毒株有共同的分子起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镇江地区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构成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7—2019年镇江市4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5种病原体的检测。结果 3年共检测1 828份粪便标本,185份检出阳性病原体,阳性率10.12%;检出4种病原体,未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诺如病毒阳性率最高(5.42%),其次为沙门菌(2.68%)、副溶血性弧菌(1.70%)和志贺菌(0.33%)。一季度阳性率最高,为22.95%,不同季度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4,P<0.05)。诺如病毒一季度阳性率最高(19.67%),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三季度阳性率最高(分别为3.73%、3.73%),3种病原体不同季度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21、11.24、36.72,P值均<0.05);监测点所在市(区)阳性率为5.04%~1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9,P<0.05)。诺如病毒以5~14岁组阳性率最高(10...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近年的机制研究发现,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肾病,主要的靶抗原是磷脂酶A2受体(PLA2R),表达在肾小球足细胞膜上,与自身抗体结合,形成上皮下免疫复合物,刺激基底膜增厚和足细胞足突融合,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出现蛋白尿。近年来,我国膜性肾病的患病率显著升高。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发现,长期暴露在高浓度PM2.5环境中会增加患膜性肾病的风险。在遗传易感性方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1501是罹患膜性肾病的风险基因型,该基因编码的HLA分子更易于递呈PLA2R的抗原表位。在遗传、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发生针对PLA2R的自身免疫紊乱,导致膜性肾病的发生。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开发新的特异性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内界膜翻转术前后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相关参数变化及其对视网膜敏感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 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省眼科医院诊断为IMH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术的30例(3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均行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检查, 并使用微视野计测量视网膜敏感度(RS)、OCTA测量视网膜厚度(RT)及浅毛细血管丛(SCP)和深毛细血管丛(DCP)视网膜血管密度(VD)。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IMH患者30例(30只眼), 其中男性3例(3只眼), 女性27例(27只眼);年龄为(62.5±3.0)岁, 随访时间为(96.3±1.3)d, 术后裂孔闭合率为100%。患者术后1、3、6个月黄斑区RT低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21, P<0.001)。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上方黄斑区RT[分别为(381±20)、(340±52)、(338±25)和(322±22)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孔(IMH)患者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山西省眼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OCT确诊的IMH者30例(30只眼)为IMH组, 其对侧眼30例(30只眼)为对照组。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浅层毛细血管(SCP)和深层毛细血管(DCP)的视网膜血管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脉络膜血流参数及视网膜厚度。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 对黄斑区域的所有参数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IMH组患者术后黄斑孔均已闭合, FAZ面积术后1个月(0.22±0.09)mm2较术前明显缩小, 术后6个月(0.26±0.17)mm2与术后3个月(0.25±0.18)mm2相比稍扩大, 但是总体明显小于术前(P=0.031)。IMH组术后1个月SCP和DCP的FAZ面积为(0.29±0.11)mm2和(0.39±0.14)mm2, 明显小于对照组的(0.45±0.14)mm2和(0.63±0.22)mm2 (均P<0.001)。FAZ面积与术后BCVA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