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明武 《中外医疗》2012,31(6):185-185
目的旨在提高对肺内孤立性球形肺炎的认识及对该病的CT正确诊断率。材料与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的21例球形肺炎的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主要CT表现为:(1)病变呈球形,边缘比较规则;或呈波浪状也可有毛刺;(2)密度多均匀,边缘常较模糊有时可见空洞:(3)病灶与胸膜接触面广,可有明显的胸膜肥厚或少量胸腔积液;(4)病灶周围有多数不规则索条影,病灶内有时可见扩张;(5)动态观察病灶吸收缩小、消失,或较长时间无动态变化。结论上述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必要时再行经皮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对球形肺炎的CT正确诊断率;另外薄层CT扫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儿童最常见的四肢畸形之一,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国内应用Ponseti疗法、改良Ponseti疗法、手术治疗、中医等方法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该文对此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以小组形式开展作业疗法治疗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10)和观察组( n=10)。对照组的作业治疗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2名脑瘫儿童为一小组形式开展作业治疗,1次/d,30 min/次,每周5 d,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以小组形式与传统一对一形式开展作业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分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治疗组)及康复训练组(对照组)进行治疗,疗程满6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能收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强肾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麻疹暴发的原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对2004年3-4月兴义市威舍镇谢洒村1起麻疹暴发疫情进行调查。[结果]3月1日至4月27日合计发病80例,为8个月至15岁儿童,罹患率为32.00%,其中7-12岁罹患率最高(38.89%);接种麻疹疫苗者罹患率为20.19%,未接种者罹患率为40.41%(P〈0.01);3月下旬发病56例(占病例总数的70.00%)。[结论]部分适龄儿童未接种麻疹疫苗,使用的麻疹疫苗保护效果差,疫情发现和处理不及时是本次麻疹暴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观察以小组形式开展作业疗法治疗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 2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和观察组(n=10)。对照组的作业治疗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2名脑瘫儿童为一小组形式开展作业治疗,1次/d,30 min/次,每周5 d,治疗3个月。结果 两组治疗后,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小组形式与传统一对一形式开展作业治疗均能明显提高脑瘫患儿的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明武 《中外医疗》2012,31(5):170-170
不典型肺结核诊断较困难,症状较少,常与其他病变混淆,易误诊,现将近年来对不典型肺结核的C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内容综述如下,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张高明  张明武 《医学争鸣》2004,25(24):2304-2304
1 临床资料 1998/2003年复发性腹股沟疝98(男90,女8)例 ,年龄26~84岁,平均55岁.第1次复发95例,第2次复发3例.术后1 a复发54例,2 a内复发27例,2 a后复发17例.腹股沟斜疝90例,直疝8例.其中5例为既往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后复发.再手术时间在原手术后6~24 mo.均采用定型产品,材料由聚丙烯单丝编织而成,包括一个网状锥形疝环充填物和一个网状补片.全部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手术.手术切口的选择,原则上在原切口基础上尽量以疝突出部分或疝内环口的显露为基准,切口长约5~7 cm.手术时先找到疝囊或精索,注意保护精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