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60例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与DSA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在60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的部位为右侧42例,左侧19例,其中1例两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椎动脉发育不良侧平均管径(2.02±0.15)mm,健侧平均管径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143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为6.4%,以部分性发作(60.9%)最为常见,皮层病灶的卒中后癫痫发作发生率高于非皮层病灶(P〈0.05).早期癫痫发作发生率为68.5%,可自行缓解或予短时间药物治疗;迟发性癫痫发作需长期治疗.结论 脑卒中是癫痫的常见病因,早期癫痫发作与迟发性癫痫发作因发病机制不同治疗和预后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6例,根据双盲法的分配法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选择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择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情况、智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认知情况、智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认知情况、智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奥拉西坦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其效果较常规内科治疗方式显著,可提高认知情况、智能情况以及生活能力,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低。  相似文献   
4.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壁层内的退行病变或外伤引起内膜撕裂在血压的作用下导致血液成分通过破损的血管内膜进入血管壁,使血管壁分层,造成血管狭窄、闭塞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当血肿聚积在内膜及中层之间时可造成管腔狭窄,当血肿主要累及中膜与外膜时形成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阿司匹林抵抗(AR)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TIA服用阿司匹林后诊断存在AR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持续服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停用阿司匹林,改用西洛他唑治疗,均持续服用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测定由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治疗后复发及进展为脑梗死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29±2.48)%、(53.29±6.5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可降低AR的TIA血小板聚集率,能够抑制疾病呈进展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3例CVS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 13例多为中青年患者,临床表现头痛12例(92.3%),癫痫发作8例(61.5%)。11例腰穿显示脑脊液压力增高。头颅CT显示脑静脉窦异常5/13例(38.5%);MRI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3例(53.8%);MRV显示脑静脉窦异常7/12例(58.3%);DSA显示脑静脉窦异常6/6例(100%)。患者均应用脱水和抗凝治疗,部分予溶栓治疗,13例中5例基本痊愈,6例明显好转,2例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癫痫等症状。结论 CVST的临床特点是中青年人发生率高,以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为主要表现;MRI+MRV及DSA确诊率高;一旦确诊应及时予抗凝治疗,重症患者可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100例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蛋白质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给予西洛他唑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6、12月后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好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其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且不良反应情况较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气管切开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0例住院的重症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均行气管插管术,气管插管后3d内行气管切开者15例为早期气管切开组;气管插管3d后行气管切开者15例为延迟气管切开组。比较两组间死亡率、肺部感染率、抗生素使用天数、机械通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早期气管切开组死亡率、肺部感染率、抗生素使用天数、机械通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延迟气管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提倡早期气管切开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将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33例,静脉溶栓组33例。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使用Selding穿刺技术将导管选择性放在闭塞动脉开口处,50min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ml+尿激酶50万U,观察临床疗效并随时照影,无效者再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60ml+尿激酶30万U,无论结果如何即可撤出导管。静脉溶栓组40min内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尿激酶100万U,观察20min若无效或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再滴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尿激酶50万U。结果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溶通18例,静脉溶栓组溶通10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好转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24例,静脉溶栓组18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组4例,静脉溶栓组6例。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12h内选择性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方案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2016-01-2018-01收治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135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及C组(45例),分别采用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方案治疗,比较3组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改善良好率、随访预后改善率、随访病死率及颅内症状性出血发生率。结果 C组血管再通率和NIHSS评分改善良好率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B组血管再通率和NIHSS评分改善良好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随访预后改善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3组随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C组术后颅内症状性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B组(P0.05)。结论机械取栓方案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在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显著优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