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根 《广州医药》1996,27(2):15-16
小儿麻痹后遣症矫形手术应用腰麻4396例,年龄6-42岁。对施行腰麻,腰穿中的注意问题预防低血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进一步阐明不同剂量咪哒唑仑(咪唑安定)对肺顺应性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成年腹腔镜手术患者(ASAⅠ~Ⅱ级)按静注咪哒唑仑剂量不同分为0.1mg/kg(A组,n=20),0.2mg/kg(B组,n=20)和0.3mg/kg(C组,n=20)三组,分别在用药前、后相应时间点测定潮气量(VT)、吸气平台压力(PP)、呼气末压(PE)、顺应性(C)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结果 各组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0年11月至1995年5月以来施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211例,现报告如下: 1 器械与方法 1.1 穿刺针与留置导管 选择进口或国产静脉穿刺套管留置针。型号分别是1.7×133mm,1.6×100mm,1.6×170mm。 小心静脉留置管(西德贝朗公司BRAUN生产)套装内包括金属穿刺针,(φ1.3×70mm)弹簧金属导丝,(φ0.89×5mmm血管扩张器,输血饥输液测压留置管(φ1.1×2(×)mm)等。  相似文献   
4.
零死腔气管导管与单腔气管导管的通气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杰衡  张国根  高峰 《广东医学》2001,22(8):710-711
目的 比较零死腔气管导管与单腔气管导管之间的通气差异。方法 14例ASAⅠ-Ⅱ级患者进行零死腔气管导管通气和单腔气管导管通气,潮气量(VT)定为10,7.5和2.5ml/kg,相应的呼吸频率为10,13,20和40次/min,分别测定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气道峰压(PAP)、气道平台压(P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各个潮气量阶段两种通气方式之间的PETC2,PaCO2,PAP及PP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 使用零死腔气管导管通气,对于肺胸顺应性较差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平面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9例无明显心肺疾患的择期手术成年病人于硬膜外麻醉前后进行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结果:麻醉后肺活量、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比、补呼气量、补吸气量、最大通 量及最大用力呼气流量容积曲线的呼气流量均有显著降低。结论:选择高位硬膜外阻地对肺通气功能有一定影响,应用时应有呼吸支持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咪唑安全对肺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成年腹腔镜手术患者(ASA-Ⅰ ̄Ⅱ级)按咪唑安全剂量不同分3组,每组20例,咪唑安定剂量A组0.1mg/kg,B组0.2mg/kg,分别在静注咪唑安定前及注药后1,5,10,15和20min测定潮气量(VT),吸气平台压力(Pp),呼气末压(PE),顺应性(C)和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结果:与注药前相比,注药后VT,PE(除A组注药后1mi  相似文献   
7.
全麻期间恶性高热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广州地区2002年在全身麻醉的病人中发生了4例恶性高热(MH),均抢救无效死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高平面硬膜外阻滞麻醉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9例无明显心肺疾患的择期手术成年病人于硬膜外麻醉前后进行肺功能测试和血气分析。结果:麻醉后肺活量、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比、补呼气量、补吸气量、最大通气量及最大用力呼气流量容积曲线的呼气流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选择高位硬膜外阻滞麻醉时对肺通气功能有一定影响,应用时应有呼吸支持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是否能改变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全身麻醉下择期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16例,随机双盲等分为美托洛尔组(M组)和对照组(C组)各8例,分别在术前60min给予口服美托洛尔(50mg/片)或安慰剂(维生素C)1片。入室后按2mg·kg^-1的剂量单次静脉给予丙泊酚,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UR)、脉搏氧饱和度(SpO2),按时间点采取动脉血样并记录MAP和HR。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每个时点的丙泊酚血药浓度。结果M组在0.5min、2min、3min、5min、7.5min时的血药浓度均比C组高(P〈0.05),但之后两组血药浓度及其下降趋势相似。M组与C组比较,全身清除率(CL)下降(P〈0.05),清除半衰期(T1/2,)延长(P〈0.05),中央室分布容积(Vc)、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增加(P〈0.05)。结论麻醉前口服美托洛尔能改变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其改变可能与心输出量下降导致丙泊酚在各组织中的分布及清除率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