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部烧烫伤常常造成指蹼间瘢痕挛缩,进而形成假蹼、粘连及不同程度的并指畸形,不仅影响外观,而且严重影响手的功能.临床上指蹼成形有多种术式[1-4],但许多术式手指近节指间需移植小皮片,术后常因皮片成活欠佳继发瘢痕挛缩而影响手术效果.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们应用局部皮瓣或瘢痕瓣修复指蹼瘢痕粘连畸形78例329指蹼,避免了皮片移植,远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氯沙坦和尼群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氯沙坦和尼群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对132例老年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氯沙坦组和尼群地平组治疗,随访1年,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分别测定患者血压、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Ⅳ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LVDd、ⅣST、LVPWT、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LVDd、ⅣST、LVPWT、LVM、LVMI,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尼群地平和氯沙坦均能有效控制血压、减轻左室肥厚,但氯沙坦比尼群地平逆转左室肥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孟秀珍  张可超  崔本龙  焦辉  青淑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0):1071-1073,1099
目的:通过监测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和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指导慢性充血性心衰(chronic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治疗方案的调整,并观察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的发生率,探讨监测cTnT和BNP是否可改善CHF患者预后,为CHF患者提供病情加重早期监测和指导治疗的可靠标志物。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0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出院的NYHAⅠ级CHF患者7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干预组患者每隔45天来院抽血复查一次cTnT、BNP,并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根据以上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随访时间和常规心脏彩超检查项目同干预组,不监测cTnT、BNP的变化,根据患者心衰症状调整治疗方案。两组均院外随访10个月,观察指标为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的发生率和LVEF、LVEDD。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组随访期间因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4例(11.42%);对照组因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21例(67.74%);干预组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随访期间每次cTnT和BNP检测结果比较:第2次随访血cTnT和BNP含量均与第1次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第3次随访与第1次比较,血cTnT和BNP含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4次随访与第1次比较。血cTnT和BNP含量均升高(均P〈0.01);第4次随访血cTnT和BNP含量均与第3次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第5次随访与第4次比较,血cTnT和BNP含量均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iCHF患者心衰症状出现之前心脏功能状态已进行性恶化,定期测定血cTnT、BNP含量利于病情观察和指导治疗,及时给予积极干预措施能够延缓心衰的发展,降低心源性死亡及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的发生率,改善CHF患者预后;cTnT、BNP是CHF患者病情加重早期监测的可靠标志物,应做为CHF随访中必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心内科2002年3月 ̄2005年12月住院患者82例,均为年龄>65岁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男49例,女33例,年龄65岁 ̄81岁,平均68.7±4.5岁。其中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8例,冠状动脉造影+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31例。2结果各种并发症9例,发生率10.98%,具体如下:2.1穿刺部位出血5例。例1,男,81岁。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2型糖尿病。术后4天,发现局部4cm×3cm血肿,伴有震颤和收缩期杂音,经过超声波证实诊断为假性动脉瘤,后经按压及加压包扎处理后完全消失。例2,男,79岁。诊断为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高血压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西安四军大唐都医院住院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共60例,按有、无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A组)和无高血压组(B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及二雏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及左室射血分值(LVEF)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无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较高血压患者改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动态观察体外冲击波干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表达骨细胞生长因子和酶联信号分子的影响,探讨其诱导成骨的机制。方法 将5kV、100频次的体外冲击波作用于第1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隔代观察(P3-P1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计数阳性率。结果 5kV的体外冲击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显著;干预后的P3代hMSCs胞浆内即出现黄染颗粒,pERK1/2弱阳性;对照组仅P9代个别hMSCs阳性(P〈0.01)。干预组P9代hMSCs中pERK1/2活跃,TGF-β1出现强阳性表达(72.2%),随后开始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体外冲击波干预后pERK1/2被激活,TGF-β1参与了hMSCs增殖后期ERKs酶联信号活动。  相似文献   
7.
冲击波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不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基础上,观察体外冲击波(ESW)联合自体MSCs移植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对17例(观察组)骨不连患者进行体外冲击波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并与同期只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的3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疗效观察,每4周复查患肢X线片,9个月后比较愈合率和平均愈合时间.结果 2组骨不连患者接受治疗后均观察到新生骨痂的形成,其中对尺桡骨骨折不连接的治疗效果最为明显,胫骨骨不连疗效较差;观察组临床治愈率(88.2%)高于对照组(80.6%);干细胞移植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了5.8周,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成骨,结合冲击波的微动力学刺激,可以加速骨痂的形成,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模式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知、信、行"情况的影响,为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就诊我院病程≥1年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定期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分别在教育前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高血压患者知信行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对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知、信、行"情况和血压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系统健康教育前比较,本组患者教育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知、信、行"得分和血压控制达标率均提高,降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结论开展系统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认知水平,改善其生活方式,加强血压控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国产低分子肝素钠(活多史)与进口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活多史组与速碧林组(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予以活多史0.4 mL(4250 U)和速碧林0.4 mL(4100 U)腹壁皮下注射,2次/d共7 d.观察临床显效率、总有效率、急性心肌梗死率、出血事件发生率等.结果:两组对心绞痛的临床显效率、总有效率、急性心肌梗死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6.7%(20/30) vs 70.0%(21/30),90.0%(27/30) vs 93.3%(28/30),3.3%(1/30) vs 3.3(1/30),13.3(4/30) vs 10.0%(3/30),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国产低分子肝素钠(活多史)是治疗UA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薛玉生  刘军  张可超 《心脏杂志》2008,20(4):439-441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总结在我院住院的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按临床症状分为心功能不全组(46例),心功能正常组(5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两组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及高密度脂蛋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心功能不全组并发冠心病、糖尿病、心律失常和吸烟比例,以及血压、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心功能正常组;高血压的控制率、左室射血分数值低于心功能正常组;两组患者高血压平均病程心功能不全组较心功能正常组长。结论心力衰竭是高血压病导致心脏损害的常见并发症,这种损害与高血压病的病程、控制程度(知晓率+合理使用ACEI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及利尿剂等药物治疗高血压)、吸烟、冠心病病史、血脂的调治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