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管新生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562细胞上清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体外小管形成的作用。方法:运用MTT法、Transwell室及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K562细胞上清液对HUVEC增殖、迁移及体外分化的影响。Westernblot、ELISA法检测K562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K562细胞系表达和分泌VEGF和bFGF。细胞培养上清液能明显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体外小管形成,其作用随着细胞培养上清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体外实验表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血管新生,通过分泌血管新生正调控因子VEGF和bFGF,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代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成骨分化能力,为优化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更多参数。方法应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10例健康志愿者MSC,依照年龄将MSC分为4组,<20岁,20岁~,30~40岁,>40岁组。取P1(passage 1)~P5诱导成骨分化,诱导分化14d予以碱性磷酸酶染色,21d茜素红染色,Image-Pro Plus软件分析细胞染色阳性区域平均吸光度值。结果 <20岁组P1~P5成骨分化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30~40岁组P3分化能力低于P1、P2(P<0.05);>40岁组P3分化能力下降更明显(P<0.05or P<0.01),P4、P5几乎分化受阻。结论不同代次的MSC分化能力具有异质性,与年龄有关。>40岁组MSC在超过P3代时,细胞倍增时间明显延长,诱导成功率降低,成骨分化潜能明显下降,选择P2代作为种子细胞更有利于细胞治疗的安全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肿瘤微环境由肿瘤细胞自身及周围的基质细胞组成。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的信息交流在肿瘤的发生及进展中起着“帮凶”作用。细胞间直接接触及可溶性细胞因子为其经典的对话方式,而细胞活化后释放的微泡,一种不同于二者的庞大信息载体,选择性组装传递核酸、蛋白等,提供肿瘤与微环境对话的新平台。本文就微泡在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相互对话中的生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bcr/ab1融合基因作为观察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疗效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8例经干扰素(IFN)联合阿糖胞苷(Ara-C)治疗的CML患者bcr/ab1 mRNA水平。结果:骨髓Ph染色体数与bcr/ab1融合基因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r=1.74,P<0.01)。IFN联合Ara-c治疗CML 6个月后完全持续缓解8例,部分缓解11例,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为67.85%。结论: bcr/ab1融合基因可能是治疗CML疗效观察和微小残留病灶监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岁。因“发现颈部包块3个月,发热10天”于2012年1月入院。患者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颈部包块,右侧明显,无发热、咳嗽,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淋巴结炎”予以抗炎治疗2周,包块消退不明显。入院10天前患者出现发热,多出现在午后及凌晨,体温37.8~38.3℃,无畏寒、咳嗽、咳痰、腹痛,无皮疹及关节肿痛。当地医院治疗无明显疗效。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史,个人史无特殊。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侧颈部触及数枚淋巴结,最大约2.0 cm ×1.5 cm,质软,无压痛,活动度好。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98次/分,律齐,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WBC 6.5×109/L,Hb 103 g/L,PLT 225×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57 mm/h,β2-微球蛋白5.33 mg/L,抗 O、类风湿因子、C 反应蛋白(CRP)及铁蛋白正常;输血全套、人细小病毒B19DNA、巨细胞病毒(CMV)及 EB 病毒抗体均呈阴性,结核蛋白芯片、结核菌素试验阴性。T 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正常。血培养阴性。胸部 CT 检查未见异常,上腹部 CT 检查提示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余未见异常。入院诊断:发热、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1)淋巴结炎可疑;(2)淋巴结结核可疑;(3)淋巴瘤可疑。予以头孢派酮/舒巴坦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仍发热,体温达39.6℃。骨髓细胞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骨髓培养阴性。右颈部淋巴结穿刺检查提示:淋巴结核待排。右颈部淋巴结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右颈部淋巴结增殖型结核。给予异烟肼、利副平及乙胺丁醇抗结核治疗2周后,患者病情无改善,反复发热,精神差,体质量减轻,临床考虑淋巴瘤。病理科再次阅片,在高倍镜下发现部分多核巨细胞和组织细胞胞浆内呈单个或簇状分布的圆形、椭圆形颗粒,大小2~4μm,弱嗜碱性,反光,周围可见明显的透亮空晕形成,疑为真菌孢子。糖原(PAS)染色呈红色,细胞壁外空晕不着色,最终诊断为:右颈部淋巴结组织胞浆菌病。明确诊断后予以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每天以0.1 mg/kg 为起始量,逐渐增加至每天1 mg/kg,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2周后颈部淋巴结及腹膜后淋巴结明显缩小。因经济原因出院,院外坚持口服伊曲康唑。治疗12周后复查颈部、腹部后淋巴结彩色超声及上腹部 CT 检查未见肿大淋巴结。现已随访2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地西他滨(DAC)联合减量米托蒽醌+阿糖胞苷(MA)方案(简称DAC联合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收治的复发难治性AML患者12例,以DAC联合方案治疗〔第1~5天地西他滨20 mg·(m2)-1·d-1 ,静脉滴注;第6~8天米托蒽醌8~12 mg/m2,静脉滴注;第6~8天、第10天阿糖胞苷100 mg/m2,静脉滴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血液学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外周血白细胞中原始和/或幼单核细胞比例(%)、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和/或幼单核细胞比例(%),骨髓细胞遗传学变化:染色体异常率、细胞遗传学缓解有效率,记录患者生存状况(自治疗结束随访至2013年12月)及毒副作用。结果 治疗前后复发难治性AML患者Hb、血小板计数、外周血白细胞中原始和/或幼单核细胞比例、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和/或幼单核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经1个疗程DAC联合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CR)4例(33.3%)、部分缓解(PR)3例(25.0%)、未缓解(NR)5例(41.7%),缓解总有效率(ORR)为58.3%(7/12)。5例染色体异常(异常率为41.7%)患者治疗后1例获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2例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细胞遗传学缓解有效率为60.0%(3/5)。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及继发感染,经过输血和抗感染等支持治疗均可以耐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0个月。结论 DAC联合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AML在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上可以获得较好疗效,且毒副作用较少,耐受性良好,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1,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方法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分析3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30名健康人的PAI-1基因4G/5G多态性.发色底物法测PAI-1活性.结果 PAI-14G/5G基因型多态性与PAI-1活性水平相关,4G/4G活性最高;急性白血病组的pAI-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AI-14G/5G基因型、基因分布频率在急性白血病组和对照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PAI-1基因4G/5G多态性可能不是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危险因素.急性白血病患者PAI-1活性明显降低,在其出血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现代治疗旨在通过早期联合化疗使患者尽快完全缓解(CR),并以药物维持持续缓解状态,最终达到延长存活时间直至治愈之目的。大剂量巩固强化治疗虽能克服白血病细胞耐药的问题,清除微小残留病变,但由于骨髓抑制较严重,限制了患者的使用。我们尝试使用以中剂量阿糖胞苷(IDAra-C)为主的联合化疗巩固强化,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现报告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9岁,因反复头昏、乏力、黄疸2年余,再发1个月而入院。患者2年前出现头昏、乏力、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体:脾脏左肋下3cm,血常规:Hb 84g/L,RBC 2.67×10~(12)/L,WBC 7.17×10~9/L,N:0.78,L:0.16,M:0.03,PLT 154×10~9/L,网织红细胞0.39。尿常规:隐血阳性( ),余正常。肝功能:总胆红素40.04μmmol/L,直接胆红素13.50 μmmol/L,ALT、AST 等正常。肝、胆、脾的B 超检查提示脾脏肿大。直接抗球蛋白试验(DAT):IgG 阳性( ),C3阳性( ),Hams 试验阴性。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占58%,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易见核分裂、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应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及K562细胞探讨干扰素-α2b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抗血管生成作用。用ELISA法检测K562细胞系培养上清液中VEGF和bFGF水平;应用real-time RT-PCR法检测103、102、10U/ml IFN-α2b作用K562细胞24、36、48小时VEGF、bFGF mRNA的表达;通过MTT法、Transwell室及体外微管形成实验研究K562细胞培养上清液及IFN-α2b对HUVEC增殖、迁移及体外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K562细胞系表达和分泌VEGF和bFGF,细胞培养上清液能明显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体外微管形成,其作用随着细胞培养上清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IFN-α10U/ml作用K562细胞24、36、48小时,VEGF相对表达量为1.64±0.18、1.49±0.14、1.31±0.05,bFGF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3±0.10、1.29±0.15、0.79±0.13(p=0.002),随着药物浓度增高,细胞VEGF、bFGF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结论:CML存在血管新生,K562细胞分泌和表达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和bFGF,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体外微管形成,干扰素通过抑制HUVEC的增殖、迁移、微管形成,下调K562细胞VEGF和bFGF mRNA表达,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血管新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