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介入技术的开发,器材的研制及介入治疗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开展大大丰富了介入心脏病学.由于介入治疗的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为医生及患者所接受进而深受欢迎,成为继传统的内科、外科治疗之后的第三大治疗方法.2003年4月至2006年5月,我科共行5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评价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病人,男90例,女60例,年龄2.71(12±5)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测不同切面ASD最大径4~36(20±6)mm。单孔型房缺145例,多孔型房缺5例。同时合并PDA2例,同时合并PS1例。经胸超声指导下置入国产Amplatzer(北京华医圣杰)封堵器。术后定期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150例均封堵成功,封堵器直径6~40(23±2)mm。术中肺动脉收缩压25—65(30±4)mmHg。3例多发孔ASD选用单一封堵器,2例多孔型房缺分别采用2个堵闭器堵闭2个缺损孔。2例合并PDA,1例合并PS均同时完成介入治疗。术中即刻无残余分流。随访1个月-5年未见封堵器的脱落,无栓塞及心内膜炎并发症。心脏结构房室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结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具有方便、微创、安全性及成功率高的特点,疗效肯定,可作为继发孔房缺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希氏束旁旁道射频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的希氏束旁旁道的患者,其中显性旁道4例,隐匿性旁道8例。采用在窦律下,温控55-60℃,能量15-50 W消融。结果:12例患者均消融成功。1例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其余10例无术后并发症。结论:在精确的标测和窦律、低能量下消融希氏束旁旁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将211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105例和厄贝沙坦 胺碘酮治疗组(B组)106例,治疗随访3 a,研究的-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12、24和36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为(37.01±1.56)mm,明显大于B组的(35.32±1.62)mm,P<0.05.实验终点时,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9.05%,明显低于B组的83.52%(P<0.05).认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在维持窦性心律和抑制左心房扩大方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内覆膜支架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急性主动脉夹层6例,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49.2±9.8岁。经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成像确诊。所有患者均为Stanford B型。切开右侧股动脉置人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置人后重复造影检查。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或CT检查。结果: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5例无内漏,1例见少量内漏。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均明显扩大,远端降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所有患者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扩大,1例有内漏者,无加重。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钢丝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例经桡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CTO,且病变均有自身或对侧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前向送入软导丝致闭塞病变近端,将软导丝延长后送入微导管致闭塞病变近端,撤出软导丝后,利用微导管换用不同CTO专用导丝,精细调控导引导丝方向,调整导引导丝头端硬度以及利用微导管行高选择性造影.通过闭塞病变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术.结果:19例成功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1例失败.术中无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并发症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微导管和闭塞病变专用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58例有晕厥发作并排除器质性疾病的患者。试验前3d,停用一切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试验前4h禁食;检查时,先仰卧5min,记录基础血压、心率、心电图;而后站立于倾斜板床上,直至出现阳性反应或完成45min全程试验;若基础试验阴性则行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静滴异丙肾上腺素1μg/min,使心率提高10%,再倾斜10min;期间每5min,记录血压、心率、心电图。结果:阳性23例,占40%。阳性病例中,女20例,占87%。结论:直立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支架的应用明显降低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引起的急性闭塞及再狭窄率,但支架同样面临着再狭窄的问题,尤其是复杂病变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变血管,更易发生再狭窄[1].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应用大大降低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再狭窄率,和裸支架相比,DES使6个月的再狭窄率降至0%~9%[2、3].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为186例病人行PCI术,80%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和评价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低分子量肝素5000IU,上臂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阿斯匹林100mg,每日一次,疗程7天。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一次,两组的其他治疗相同。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有效率为67%,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理、安全、疗效显著,较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方法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