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索磁共振剪影在显示脑池段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空间关系的应用及相关序列方案的优化。材料与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使用3.0T MRI对德阳市人民医院84例疑似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三维平衡式快速场回波(three dimensional balanced fast field gradient echo,3D-B-FFE)、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扫描。然后剪影:用CE-MRA的图像减去3D-B-FFE分别乘以100%、40%、10%系数的图像(剪影法)得到剪影后的A、B、C组图像;3D-TOF-MRA序列的图像减去3D-B-FFE乘以40%系数的图像得到剪影后的D组图像。计算A、B、C、D 4组图像中三叉神经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动静脉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和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对比分析3D-TOF-MRA联合3D-B-FFE与剪影法B组图像判断患侧神经接触血管的情况。结果 A、B、C 3组比较,三叉神经SNR、动静脉与三叉神经CNR、静脉与三叉神经SIR,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与三叉神经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两组比较,三叉神经SNR、动脉与三叉神经CNR和S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与三叉神经CNR和S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TOF-MRA联合3D-B-FFE与剪影法B组图像判断血管和神经关系中,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诊断同为阳性的患者中,B组图像挤压变形率大于3D-TOF-MRA联合3D-B-FFE(P0.05)。结论 CE-MRA和乘以40%系数的3D-B-FFE剪影,使脑脊液为低信号,神经为等信号,动静脉血管为高信号,其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平衡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确诊为CSM且行经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31例纳入病例组,健康体检者19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和病例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颈椎常规序列核磁扫描及DTI扫描,并进行平衡功能各数据收集(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稳定极限、起立-走测试、强化Romberg测试);根据术后患者恢复情况,将病例组患者分为恢复较好亚组和恢复不好亚组。计算各指标的改善率,比较各组及各时间点各指标差异,分析平衡功能与向异性分数(FA)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术前FA值、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稳定极限范围(LOS)、强化Romberg测试均低于对照组(P0.05),起立-走测试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术后3个月的FA值、感觉整合能力平衡总分、LOS、强化Romberg测试均高于病例组术前(P0.05);恢复较好亚组和恢复不好亚组术后FA值均高于同组术前(P0. 05),且恢复较好亚组术前、术后的FA值均高于恢复不好亚组(P0. 05);平衡功能各指标均与颈髓受压部位FA值改善比(FA%)之间存在相关性(P0. 05)。结论:CSM患者颈髓微结构的DTI与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序列定量评估离体猪肝微波消融效果的可行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4个新鲜离体猪肝标本进行微波消融,交替以50 W/5 min、60 W/5 min共制备24个消融灶,在消融前和消融后即刻进行MRI扫描,成像序列为T1-3D WATS、T2-SPIR、DWI和m-Dixon quant序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术前对照组(n=24)、50W组(n=12)及60W组(n=12)靶区脂肪分数(FF)、T2*值、R2*值和ADC值的测量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消融后靶区定量参数的变化(△)与消融功率选择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50 W组、60 W组靶区的总体FF、T2*值、R2*值、ADC值及消融后不同测量区域(靶区中心、靶区外带、靶区周围)的FF、T2*值、R2*值、ADC值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靶区及靶区周围的△FF、△T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粘连性腹内疝及合并绞窄性肠坏死的MS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的粘连性腹内疝的CT资料,CT原始数据经多平面重建(MPR)及CT血管造影(CTA),以显示疝环、疝入肠系膜、疝内肠管的特征.结果 19例粘连性腹内疝均显示疝环,小肠扩张积液、聚集并移位,其中17例显示疝环处肠管狭窄与扩张肠管移行;17例显示疝入肠系膜水肿、增厚,肠系膜血管纠集、充血,其中11例显示疝环处肠管及其系膜扭转;15例显示腹水.根据疝入肠管影像表现将粘连性腹内疝分型:Ⅰ型为肠管扩张伴肠壁增厚(7例);Ⅱ型为肠管扩张不伴肠壁增厚(9例);Ⅲ型为肠管不扩张但肠壁增厚(5例).3型腹内疝肠管壁平扫CT值、动脉及门脉期肠壁强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和Ⅲ型小于Ⅱ型,Ⅰ、Ⅲ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粘连性腹内疝合并绞窄性肠坏死(5例为Ⅰ型,3例为Ⅲ型),CT显示肠扭转伴疝入小肠壁显著水肿增厚,肠壁模糊呈持续性低强化,其中4例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栓塞,3例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或分支闭塞,8例均显示大量腹水.结论 粘连带形成的疝环,狭窄与扩张肠管移行以及小肠扩张、聚集并移位提示粘连性腹内疝的存在;疝入肠系膜水肿,血管纠集,充血,肠系膜血管闭塞,肠管壁显著水肿增厚并持续低强化,则是绞窄性肠坏死的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