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建立犬垂直向牙槽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方法】实验动物为中山大学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实验材料为自行设计,纯钛制成的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体部直径3.75mm,长5mm。先拔除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嵴的模型。3月后随机选取一侧行骨切开术,植入两枚牵张器。1周后开始牵张,每天1次,每次1mm,共5d;分别在牵张后1、2和3月将动物处死进行临床检查,X线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骨内型垂直牙槽骨牵张器愈合良好。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4.8±0.50)mm。组织学切片显示在牵张区有骨质形成,其骨小梁方向与牵引方向一致。【结论】采用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成功建立稳定的、重复性好的犬牙槽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为牙槽骨牵张器的国产化和临床上应用该项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螺旋CT影像的计算机辅助重建及测量上颌窦的方法,为上颌窦辅助诊断、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对60例正常成人(男30例,女30例)颌骨进行薄层容积扫描,将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辅助软件Simplant,重建上颌窦,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窦前后径均值为(35.12±3.47)mm,上下径均值为(39.58±2.96)mm,左右径均值为(32.14±2.50)mm,上颌窦容积均值为(15187.16±596.12)mm3。左右侧上颌窦径线值和容积无显著差异。男女性上颌窦径线值和容积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该方法获得的上颌窦重建影像和测量数据可以为上颌窦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 拔除 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 2 mm、 4 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 3周、 6周、 12周、 24周处死动物各 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 2 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 4 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 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背景:牙槽骨牵张成骨是解决严重牙槽骨萎缩的重要方法,其成骨过程和生物力学对于以后的种植和修复极为重要,目前一直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 目的:分析犬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特点。 方法:先拔除12只杂种犬双侧下颌前磨牙,牙槽骨修整后,制作萎缩牙槽骨模型。3个月后,植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经过7 d的间歇期,以1 mm/d,1次/d的频率进行牙槽骨垂直向增高。在固定期的1,2和3个月,对牵张后的牙槽骨进行临床、生物力学、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 结果与结论:所有牵张器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牵张结束时,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显示:萎缩牙槽骨分别增高 (4.80±0.50) mm和(5.12±0.67) mm。组织学检测发现牵张区骨小梁在固定期的1-3个月成熟,其剪切力逐步提高,固定期3个月时和自体骨的剪切力相当。结果显示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性能在固定期3个月时与自体骨相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并在动物实验中检验其效果。方法:实验动物为成年杂种犬6只,实验材料为自行设计,纯钛制成的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直径3.75 mm,长5 mm。螺纹状钛种植体,直径3.75 mm,长度10 mm。先拔除犬的双侧下颌前磨牙,形成牙槽嵴萎缩模型。3月后随机选择一侧行骨切开术,植入两个牵张器。1周后开始牵张;2月后拆除牵张器,植入两枚螺纹钛种植体。3月后处死动物,取带种植体标本进行临床检查、放射学检查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骨内型垂直牙槽骨牵张器组织相容性良好,未发现有免疫排斥反应。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4.80±0.50)mm。植入后3月检查发现种植体和周围组织愈合良好,并与周围骨组织形成骨结合。结论:自行研制的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为该器材的国产化和推广牙槽骨牵张成骨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犬牙槽骨牵张成骨(alveo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ADO)牵张区新骨生长和改建的规律,为ADO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建立萎缩下颌牙槽骨动物模型。3个月后随机选择一侧萎缩下颌骨行牙槽骨切开术,植入2枚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经过7 d的间歇期,以每天1次,每次1 mm的频率进行垂直向增高,连续5 d。在固定期的第4、8和12周各处死4只犬并取材,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联用仪观察牵张区新骨超微结构和测定其Ca、P元素含量。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牵张区新骨不断钙化的过程,0~4周为新骨形成早期,〉4~8周为中期,〉8~12周为后期;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了牵张区骨成熟的过程,Ca、P含量逐渐增高,12周时和宿主骨含量相当。结论在牙槽骨牵张成骨的固定期,新骨逐渐形成并改建,至12周时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犬牙槽骨牵张成骨(alveo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ADO)牵张区新骨生长和改建的规律,为ADO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本研究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12 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建立萎缩下颌牙槽骨动物模型。3个月后随机选择一侧萎缩下颌骨行牙槽骨切开术,植入2枚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经过7 d的间歇期,以每天1次,每次1 mm的频率进行垂直向增高,连续5 d。在固定期的第4、8和12周各处死4只犬并取材,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联用仪观察牵张区新骨超微结构和测定其Ca、P元素含量。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牵张区新骨不断钙化的过程,0~4周为新骨形成早期,> 4~8周为中期,> 8~12周为后期;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了牵张区骨成熟的过程,Ca、P含量逐渐增高,12周时和宿主骨含量相当。结论 在牙槽骨牵张成骨的固定期,新骨逐渐形成并改建,至12周时成熟。  相似文献   
8.
[目的]自行研制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并在动物实验中检验其效果.[方法]实验动物为中山大学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成年杂种犬6只.实验材料为自行设计,纯钛制成的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体部直径3.75 mm,长5 mm.螺纹状钛种植体,直径3.75mm,长度10mm.先拔除犬的双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嵴的模型.3月后双侧行骨切开术,植入四枚牵张器.1周后开始牵张,每天1次,每次1 mm,共5 d;2月后拆除牵张器,植入螺纹状钛种植体.种植体植入3月后处死动物进行检查.[结果]骨内型垂直牙槽骨牵张器愈合良好,未发现有免疫排斥反应.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4.80±0.50)mm.植入的种植体在术后1月、3月检查发现和周围组织愈合良好,并与周围骨组织形成骨结合.[结论]自行研制的牙槽骨牵张器组织学相容性良好,增高犬牙槽嵴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在牵张成骨增高的犬牙槽骨上进行牙种植可取得良好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牙槽骨牵张成骨是解决严重牙槽骨萎缩的重要方法,其成骨过程和生物力学对于以后的种植和修复极为重要,目前一直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目的:分析犬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特点。方法:先拔除12只杂种犬双侧下颌前磨牙,牙槽骨修整后,制作萎缩牙槽骨模型。3个月后,植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经过7 d的间歇期,以1 mm/d,1次/d的频率进行牙槽骨垂直向增高。在固定期的1,2和3个月,对牵张后的牙槽骨进行临床、生物力学、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所有牵张器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牵张结束时,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显示:萎缩牙槽骨分别增高(4.80±0.50) mm和(5.12±0.67) mm。组织学检测发现牵张区骨小梁在固定期的1-3个月成熟,其剪切力逐步提高,固定期3个月时和自体骨的剪切力相当。结果显示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性能在固定期3个月时与自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