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5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掌握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状况,为全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开展2005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工作。结果全省9个监测点的钉螺面积为351853m~2,平均钉螺密度0.70只/0.11m~2,平均钉螺感染率0.06%;人群平均感染率1.93%,病人感染度EPG几何均数23.79,平均耕牛感染率为4.50%。结论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已控制在较低水平,应加强监测与巩固措施,防止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世行贷款血防项目健康教育总结评价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目自1992~1998年在四川8个地、市、洲41个县614个行政村进行,此期间,全省建立健全了血防健教网络,培养人民,根据基线调查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摸索出有效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作出10个余种近300万份健康材料。同时,选出两个县作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试点,摸索出很多经验指导全省。项目执行终期采用资料回顾,问卷调查,观察及专题小组讨论四种方法进行考核评价。结果表明,人群认识正确率提高了1  相似文献   
3.
2006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四川省血吸虫病监测点2006年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四川的9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了2006年监测工作。结果9个点的钉螺面积在3770~86630m2,钉螺密度在0.01~3.26只/0.11m2,平均钉螺密度0.33只/0.11m2;仅在东坡点发现感染钉螺1只。东坡点未查出病人,其他各点感染率在0.16%~1.49%,全省平均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0.91%,家畜平均感染率为1.91%。结论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但应加强巩固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4.
据毛守白统计[1],除上海市外,我国所有流行血吸虫病的省、市、自治区都有山区血吸虫病分布。四川、云南、福建、广西等省全部,浙江大部属山丘地区,安徽省有螺面积的25.0%,江西省的16.7%,江苏、广东、湖南、湖北等省山区钉螺面积虽然只占本省有螺面积的4.0%以下,但绝对数量不容忽视。全国374个流行县中,256个县有山区血防任务,占68.4%。可见山丘型地区血吸虫病分布在我国是十分广泛的。通过4O多年的防治,我国水网型地区基本上控制或阻断了血吸虫病流行“‘。而在全国达到阻断血吸虫病流行中,几乎全部属于山丘型省份。截…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的防治 ,四川省的疟疾发病人数逐年减少 ,已由 1990年的 39746人降至 1995年的 80 44人 ,减少79.76 % ,发病率由 3.7 下降至 1.0 以下。流行程度大大降低 ,疟区范围不断缩小 [1 ] ,全省疟疾流行县中已有半数以上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四川省疟疾流行的动态和防治效果 ,指导全省疟疾防治工作 ,于 1996~ 1998年 ,按照疟疾流行程度及媒介类型等不同特点 ,对沐川县等 9个县进行了疟疾流行病学和媒介按蚊生物学监测。内容与方法1 监测县选择疟疾发病率 >5 的沐川县、名山县、宜宾县和发病率 <1 的岳…  相似文献   
6.
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发现与处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处置,总结防控经验,为今后处理类似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临床病历资料和各级疾控中心流行学调查报告,按照卫生部下发诊断标淮、出院标准和相关防控技术指南,制定防控措施;实验室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引物由国家CDC提供,采用lit-PCR方法检测。结果该病例从美国回国,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咽痛,鼻塞,少量流涕,全身不适,最高体温38.8℃,咽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无脓点,双肺(-)。血常规:WBC:7.9×10^-9/L;N:5.5×10^-9/L;L:19.5%。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较多,心影增大,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RT-PCR检测阳性,从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患者恢复出院,接触者中无二代病例发生。结论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为确诊依据,适当处置得以痊愈,密切接触者未发病,可不必大范围预防性服药。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合作促进模式的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有效、可推广并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合作促进模式。方法通过评估与艾滋病防治相关部门和机构能力,以确定促进多部门、机构和人员参与的切入点,制定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战略规划及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结果形成了多部门参与艾滋病防治的机制,多部门、机构及人员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能力的提高,全社会对艾滋病的关注增强。结论艾滋病防治工作必须强调多部门合作,动员全社会参与,并且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地震后居民卫生行为情况,评价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2008-07-09/11,采用分层定群抽样方法 ,抽取汶川县七盘沟社区(城市集中安置)、威州镇铁邑村(农村分散安置)、绵池镇(农村集中安置)3个点,各点选取30户,每户抽取家庭主要成员1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居民对喝不干净水会传播疾病,饮水传播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苍蝇传播痢疾、深部外伤应该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主要卫生知识知晓率均在80%以上;居民获得健康教育知识中电视、宣传资料、防疫队员讲解、广播的方式,分别是47.8%、43.3%、37.8%和35.6%,城区获得方式更多样;46.5%的被调查者在有卫生需求时首先想到从防疫队伍处获得帮助;95.2%的被调查者对饮水进行了消毒,使用煮沸消毒的占76.7%;从不喝生水的行为从地震前的41.6%上升到地震2周内的80.5%,到地震后2月的88.5%,经常喝生水的行为从地震前的27%下降到地震后的2.3%;完全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的从地震前的3_4.1%上升到调查时的45.5%,经常不洗手的从27%下降到2.3%.结论 汶川县地震后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居民的健康知识得到普及,健康行为与地震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并维持到灾后2个月,行为基本形成.防疫队员讲解与帮助是健康促进的很好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掌握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四川省的9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2007年监测工作.结果 9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钉螺面积为206 870m2,钉螺密度0.011~52只/0.11m2,平均钉螺密度0.23只/0.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仁寿和中江点未查出血吸虫病患者,其他各点感染率在0.27%~0.98%之间,全省平均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0.41%.9个监测点中未发现患血吸虫病家畜.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进一步下降,应加强巩固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按照国家血吸虫病疫情控制评估要求,评估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的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3-2007年间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各项指标数据;2007年采用现场调查方法调查居民和家畜的感染情况,钉螺分布情况,核查防治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结果 2003-2007年全省居民感染率从0.16%降至0.08%;家畜感染率为从3.68%降至0.18%;急性血吸虫病逐年下降,从58例降为0;实有钉螺面积从7 018.62万m2降至2 568.88万m2;感染性钉螺从626只降至0.2007年现场调查24个县72个村,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19%,有23个村查出阳性患者,以村为单位感染率最高为1.37%;耕牛平均感染率为0.13%,有4个村有病牛,以村为单位感染率最高为1.92%;查出有螺环境388处,22.538 9万 m2,活螺平均密度为0.18只/0.1 m2,无阳性钉螺.血防资料完整,能够反映当地的血吸虫疫情和防治工作情况,及逐年动态变化情况.资料核查和走访调查表明,2007年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发生.结论 2004年以来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各项指标已达到了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