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组织内EB病毒感染诱导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he protein-1,LMP-1)的阳性率及CD68阳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计数状况,分析其与H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2例HL组织标本中LMP-1和CD68阳性TAM计数,并统计学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72例HL组织标本中,LMP-1阳性率为18.1% (13/72),LMP-1阳性表达情况下CD68阳性TAM计数更多(以CD68阳性TAM数目250/hpf为分界点,P=0.003);统计学分析显示混合细胞型HL中LMP-1阳性更为多见(P =0.000).在白蛋白水平<40 g/L及年龄≥45岁的患者中LMP-1阳性率更高(P <0.05);LMP-1表达状况和CD68阳性TAM计数与本组HL的近期疗效未见相关性;但在随访时间≥5年的HL患者中,LMP-1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期较短(P=0.040),但CD68阳性TAM计数和HL患者的总生存期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HL组织中LMP-1阳性情况下CD68阳性TAM计数高更为多见;LMP-1表达状态和HL患者的病理类型、年龄以及白蛋白水平均存在相关性,LMP-1阳性HL患者预后不良,提示LMP-1有可能成为HL患者的一种新的预后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非上呼吸消化道原发NK/T细胞淋巴瘤(NUAT-NK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 收集44例NUAT-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疗效及生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4例患者中男31例,女13例,中位年龄39(15~ 82)岁,Ⅲ/Ⅳ期者27例(61.4%).就诊时主要症状为皮肤肿物(21/44)、腹痛(11/44)、睾丸肿大(3/44)及间断咳嗽(2/44)等.存在B症状者28例(63.6%),ECOG评分≥2分者12例(27.3%),IPI评分≥3分者18例(40.9%),LDH升高者占48.8%(21/43).全组患者均接受化疗为主的治疗,中位随访13.5(0.3~ 1210)个月,共有32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54.1%.按照一线治疗方案分组:CHOP或CHOPE方案治疗组26例,完全缓解(CR)5例(19.2%),其中有19例患者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为主的挽救化疗,9例(47.7%)获CR,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 ;L-ASP为主的方案一线治疗组18例,CR 10例(55.6%),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后者较前者CR率提高(P=0.015),但两组患者总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4)结论 NUAT-NKTCL侵袭性强,患者起病时分期晚.与传统方案比较采用L-ASP为主的方案可提高NUAT-NKTCL患者的疗效,但其长期生存与上呼吸消化道原发患者相比仍不理想,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侵袭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 复发难治DLBCL患者预后较差, 临床尚缺少有效的标准治疗方案。如何对复发难治DLBCL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前的新药/技术研究包括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等。文章就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关于DLBCL的靶向药物/细胞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惰性淋巴瘤是一组临床进展相对缓慢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国内发病率相对较低,诊断较为复杂,缺乏有效的治愈方法,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诸多不规范的问题。1982年的工作分类首次提出惰性淋巴瘤的概念,2001年WHO分类符合惰性淋巴瘤概念的类型有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Ⅰ~Ⅱ级滤泡性淋巴瘤(FL)、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及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惰性淋巴瘤在病程发展过程中可发生组织类型的变化,演变成为侵袭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5.
淋巴瘤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病理类型的转化,称之为转化型淋巴瘤(transformed lymphoma,TL),通常伴有侵袭性的临床过程,常规治疗效果差,生存时间短,预后不佳.现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诊治的14例TL患者,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治疗方法与生存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igh-dose therapy/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DT/AHSCT)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接受HDT/AHSCT治疗的PTCL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 :50例患者均未发生HDT/AHSCT相关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1~136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59.0%,2年总生存率为6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移植前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明显优于非CR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72.8%vs 41.9%,P=0.003;2年总生存率:88.2%vs41.9%,P=0.002),一线治疗敏感患者接受HDT/AHSCT的预后优于二线治疗敏感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76.8%vs 30.8%,P=0.001;2年总生存率:81.1%vs 46.2%,P=0.015)。此外,移植前的红细胞沉降率是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2年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04,P=0.018),移植前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是2年无进展生存率的影响因素(P=0.04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移植前达CR是2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对风险=4.879(95%可信区间:1.583~15.034),P=0.006];未发现与2年无进展生存率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一线治疗达CR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及晚期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HDT/AHSCT可有生存获益。结论 :HDT/AHSCT作为PTCL患者一线巩固治疗或挽救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并且可以部分改善PTCL患者的预后。今后有待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验证HDT/AHSCT在不同病理亚型及移植前状态下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恶性淋巴瘤贫血发生率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贫血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05-04—2012-09—30住院的147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初治1145例,复治3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贫血发生率,并根据初治或复治、不同.病理类型、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或是否有B症状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初治患者的贫血发生率为23.3%(267/1145),复治患者的贫血发生率为41.9%(138/329),明显升高,χ2=44.5,P〈0.001。不同病理类型初治患者贫血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75.0%,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40.0%,套细胞淋巴瘤32.6%,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29.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5.3%,霍奇金淋巴瘤24.8%,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24.7%,NK/T细胞淋巴瘤21.4%,Burkitt淋巴瘤16.7%,问变大T细胞淋巴瘤14.3%,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1.3%,滤泡性淋巴瘤10.7%,蕈样霉菌病10%,弥漫小B细胞淋巴瘤8.3%。单因素分析发现,病理类型(χ2=32.4,P=0.002)、年龄(χ2=8.0,P=0.005)、分期(χ2=60.7,P〈0.001)和B症状(χ2=127.8,P〈0.001)是初治淋巴瘤贫血的危险因素。初治的贫血患者中侵犯食管、胃和肠等部位的患者比例较高,为35.2%(94/267)。结论:恶性淋巴瘤患者有较高的贫血发生率,复治患者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初治患者贫血的发生与病理类型、年龄、分期和B症状有密切关系。年龄〉60岁、Ⅲ~Ⅳ期、胃肠道侵犯、有B症状患者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手术在MALT淋巴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重点描述了胃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MALT淋巴瘤发生、发展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胃MALT淋巴瘤不同分期的治疗原则及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初诊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的滤泡淋巴瘤(F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方法纳入国内11个医学中心2000-2020年间分级1-3a级、年龄≥18岁初诊FL患者1845例,筛选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数据,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46例(7.9%)初诊FL患者病理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中位年龄56(25~83)岁,男79例(54.1%).127例患者病理提示弥漫大B细胞成分比例,依据弥漫大B细胞比例是否≥50%将患者分为2组.研究发现,弥漫大B细胞成分≥50%患者较弥漫大B细胞成分<50%患者有更高的3级比例(94.3%对91.9%,P=0.010)、Ki-67指数≥70%比例(58.5%对32.9%,P=0.013)及PET-CT的SUVmax≥13比例(72.4%对46.3%,P=0.030).所有患者均接受CHOP或CHOP样±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总反应率(ORR)为88.2%,完全缓解(CR)率为76.4%.在不同比例弥漫大B细胞成分组中,诱导治疗后缓解率及治疗后2年内疾病进展(POD24)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体预计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8.9%,5年总生存(OS)率为90.4%,POD24患者的5年OS率较非POD24患者下降(70.3%对98.5%,P<0.001).与利妥昔单抗不维持治疗相比,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不能使患者的5年PFS率获益(57.7%对58.8%,P=0.543),5年OS率具有获益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对87.8%,P=0.082).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治疗后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而LDH高于正常值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1).结论伴弥漫大B细胞成分≥50%的FL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更具侵袭性,CHOP/CHOP样±利妥昔单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不能使患者的PFS和OS获益,诱导治疗后未达到CR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lymphoma-unspecified,PTCL-U)是起源于胸腺后T淋巴细胞的一大类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异质性.VFCL-U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较低,而在我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发病率较高,约占T细胞淋巴瘤的50%,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1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