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起源、演化动态与环境生态位生物学基本规律,揭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环境,确定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起源、演化动态标准.方法 采用之前研究中提出的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方法,综合研究中国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分型法、中国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组型分型法、鼠疫菌生物型分型法和中国鼠疫主要宿主、主要媒介的物种分类和地理空间分布.结果 综合上述鼠疫自然疫源地中的多因子,提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演化动态的理论结果,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森林草原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型.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型均起源于该疫源地型.结论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灰旱獭、长尾黄鼠森林草原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创伤弧菌是人类三大致病弧菌之一,能够通过食源性传播或者伤口感染导致发病,近年来全球发病率逐步升高。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已有上百株创伤弧菌全基因组序列在国际公共数据库公布。这些数据为创伤弧菌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并促进了对该病原菌遗传多样性、传播和致病机制的认识。本文从基因分型、种群结构和重要毒力因子3个方面对创伤弧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创伤弧菌感染、进化和防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玉军 《山东医药》2010,50(15):83-8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30例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N组,14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EN组在此基础上通过鼻空肠管予早期肠内营养。比较两组WBC、C反应蛋白(CRP)、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白蛋白变化情况、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EN组WBC、CRP、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EN组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营养状况,缩短病程、减低感染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鼠疫菌生物型是鼠疫菌起源进化遗传性状最稳定的生物学标准, 是鼠疫起源进化普系的“活化石”, 也是该菌起源进化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依据其对甘油和阿拉伯糖的酵解和还原硝酸盐的能力, 鼠疫菌可分为4种生物型, 即古典型(甘油酵解阳性, 阿拉伯糖酵解阳性, 硝酸盐还原阳性)、中世纪型(甘油酵解阳性, 阿拉伯糖酵解阳性, 硝酸盐还原阴性)、东方型(甘油酵解阴性, 阿拉伯糖酵解阳性, 硝酸盐还原阳性)和田鼠型(甘油酵解阳性, 阿拉伯糖酵解阴性, 硝酸盐还原阴性).前三种生物型与人类历史3次鼠疫大流行相对应, 最后一种生物型对人不致病, 但能造成田鼠鼠疫并在其自然疫源地内流行.目前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有4种鼠疫菌生物型.  相似文献   
5.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发的烈性传染病,曾在历史上发生过3次大规模的流行,导致数亿人死亡。作为鼠疫自然疫源地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独特的鼠疫研究资源。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动物间鼠疫呈现流行与静息周期性交替的特征。了解其转换机制对鼠疫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疫源地生态位变化是导致动物间流行周期性转换的可能触发因素。本文从宿主动物、蚤类媒介、土壤、鼠疫耶尔森菌及人类活动5个主要方面,梳理总结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位变化与动物间鼠疫周期性流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以期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在巨噬细胞内连续传代诱导后的表型变化情况。方法:布氏田鼠型鼠疫菌201株在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连续传代50次后,获得诱导株(201-MI)。通过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生长曲线测定、生物膜形成能力、酸生存能力、过氧化氢生存能力、对Raw264.7及HeLa细胞的毒力以及小鼠攻毒等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脾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探讨此症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材料和方法:2001年12月~2003年12月,我中心手术的424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CTA检查及随访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例确诊合并脾动脉瘤,19例通过CTA确诊.14例术中未外理脾动脉瘤,2例于术后发生脾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1例死亡.术中切除脾动脉瘤及脾脏的5例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动脉瘤发病率升高,CTA扫描能够准确诊断脾动脉瘤.合并脾动脉瘤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手术中应同期行脾动脉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9.
鼠疫菌基因组型与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及其主要宿主、媒介密切相关,自然组合形成鼠疫生物群落,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相互适应,同步进化,维持鼠疫自然疫源性和生物群落的延续。鼠疫菌差异区段/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DF形ML讼)基因组型反映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生物学特征。其型别对认识鼠疫菌自然疫源地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鼠疫菌基因组型的鉴定,可实现对鼠疫菌的追踪溯源,追溯出所代表的鼠疫主要宿主、主要媒介及其生态地理景观型的生物学特征。因此。鉴定鼠疫菌基因组型、主要基因组型对中国鼠疫预防控制、应急反恐、生物安全、监测预报及软件技术平台体系建设具有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株可疑菌株进行系列验证实验,以确定其是否为鼠疫耶尔森氏菌(以下简称鼠疫菌)。方 法用鼠疫细菌学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其生物学表型特征、特异性基因及基因组特征。结果该菌 株具备鼠疫菌的典型形态特征;能被鼠疫噬菌体完全裂解;主要生化特性为阿胶糖(+)、鼠李糖(-) 、麦芽糖(+)、蜜二糖(-)、甘油(+)、脱氮(+),与典型鼠疫菌一致。毒力因子检查结果为均 为阴性;对实验动物小白鼠完全无致死能力。全基因组芯片杂交实验和PCR扩增表明55023菌株没有鼠疫菌 的三个质粒;也不具鼠疫标识基因;pgm位点代表性基因YPO1954扩增阳性,YPO1908扩增阴性,表明其pgm 位点不完整;差异片段(DFR)分型结果表明该菌株缺失了14个DFR,不符合鼠疫菌的特征;多位点序列分 型(MLST)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鼠疫存在16个碱基的差异,而与血清III型假结核耶尔森氏菌仅相差两 个碱基。结论尽管55023菌株具备鼠疫菌的一些表型特征,但基因组特征表明其不是鼠疫菌,而可能是血 清III型的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噬菌体裂解结果等表型不能作为鼠疫菌鉴定的最终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