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比较肝脏局灶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FEI)与转移瘤(HMs)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临床诊断为肝脏FEI及30例肝脏HMs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病灶数目、大小、分布、形态、密度、三期强化特点及特征表现,采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分析两者差异。结果共发现136个病灶,其中FEI 84个、HMs 52个,所有病灶边界均不清晰。肝脏FEI平扫表现为稍低或等密度,低密度占77.4%,直径5~59 mm,85.7%病灶分布于肝包膜下或门静脉周围肝实质,89.3%病灶形态为楔形和不规则形;三期增强扫描,呈均质渐进性强化,绝大部分病灶门静脉期显示最清晰,可见“门脉穿行征”、平衡期“病灶缩小征”。肝脏HMs病灶绝大部分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约占90.4%,直径8~65 mm,67.3%病灶分布于肝脏包膜下,部分分布于深部肝实质,96.2%病灶形态为圆形或类圆形;增强扫描,82.7%病灶表现为不均质强化,边缘环形强化是其特征,其中61.5%病灶可以呈“牛眼征”,其余病灶呈均质强化。结论肝脏FEI可出现“渐进性强化”、“门静脉穿行征”、平衡期“病灶缩小征”等特征;肝脏HMs多有明确原发病灶病史,边缘环形强化,特别是“牛眼征”。这些特征对鉴别肝脏FEI与HM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16排CT在诊断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某院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患者155例,根据患者自愿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患者,对照组7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方法为常规16排CT技术,观察组采用方法为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标准以手术后结果为参考数据,比较两组患者胆囊结石检查确诊率和不同直径结石确诊率情况。结果:手术后胆囊结石检查对照组确诊率79%,观察组确诊率95%,观察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差异(P0.05);结石直径0.7cm以下的确诊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诊断胆囊结石并肝外胆总管结石时,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确诊率明显要高,特别是在对直径相对较小结石诊断中,1.5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