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探讨影响昌平区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合格率的因素,为改善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昌平区2012-2018年15个涉农镇内农村自备井枯水期和丰水期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总大肠菌群数、大肠埃希菌数和菌落总数的监测结果,以及自备井的基本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合格率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共检测1082件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总体合格率为72.18%,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的合格率分别为98.52%、72.55%和95.01%。微生物综合指标、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4.548,P<0.001;χ2=8.095,P=0.04;χ2=15.954,P<0.001)。枯水期微生物综合合格率、总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菌的合格率分别为80.40%、80.77%和97.59%,均大于丰水期(χ2=33.530,P<0.001;χ2=33.816,P<0.001;χ2=15.281,P<0.001);未消毒、按要求消毒及偶尔消毒的自备井以上指标的合格率不全相同(χ2=23.289,P<0.001;χ2=22.510,P<0.001;χ2=10.643,P=0.005);非山区以上指标的合格率分别为59.38%、60.07%和93.40%,均大于山区(χ2=34.562,P<0.001;χ2=34.640,P<0.001;χ2=7.438,P=0.006);浅井、深井和泉水微生物综合指标、总大肠菌群的合格率均不全相同(χ2=38.742,P<0.001;χ2=38.829,P<0.001),大肠埃希菌的合格率亦不全相同(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是否为山区、水期类型、水源类型、消毒方式为影响水样微生物指标的综合合格率的因素。结论昌平区农村饮用水微生物指标的合格率需进一步提高,水期类型、水源类型、消毒方式均不同程度影响其合格率,建议完善并加强消毒管理,加强饮水安全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北京市昌平区18~75岁人群肺功能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昌平区2 330名18~75岁的常住居民,收集一般情况、行为危险因素、健康状况和居住环境,测定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量(FEV1)和1 s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例(FEV1/FVC),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肺功能的因素。结果纳入研究对象共2 232人,平均年龄为(43. 8±13. 8)岁,其中男性1 131人(50. 7%),女性1 101人(49. 3%); FVC、FEV1和FEV1/FVC分别为(3. 0±1. 2) L、(2. 6±0. 8) L和85. 2%。经多元回归分析,影响FVC的因素为性别、年龄、文化、BMI和在家是否烹饪(P均0. 05);影响FEV1的因素为年龄、性别、文化、在家是否烹饪、家中是否有新风系统、近3年内是否装修过(P均0. 05);影响FEV1/FVC的因素为年龄、是否被动吸烟、居住地100 m内是否有交通干道(P均0. 05)。结论女性、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FVC、FEV1越低。同时需降低室内空气污染,远离交通干道,减少被动吸烟,从而避免人群肺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评估细颗粒物(PM2.5)和日平均气温对医院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交互影响。方法收集2014 — 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某医院儿科门诊资料、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浓度资料及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中的反应平面图法和温度分层法评估PM2.5和气温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交互影响。结果采用温度的P25,P75分位数将温度分为低温层、适宜温度层和高温层后,累积滞后14 d,PM2.5每升高10 μg/m3,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相对危险度为1.003(0.994~1.011)、1.015(1.007~1.023)和1.039(1.021~ 1.057),与适宜温度相比,高温时PM2.5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总量的影响更大(P<0.05)。结论PM2.5和高温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有交互作用,温度越高,PM2.5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定量评估北京市昌平区空气中粒径≤ 2.5 μm的颗粒物(PM2.5)对居民心血管系统疾病累积超额死亡率(CER)及寿命损失年(YLL)的短期影响。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户籍人群的死亡个案资料、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浓度资料及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滞后天数PM2.5浓度对不同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CER及YLL的影响。结果 PM2.5对心血管系统疾病CER和YLL的危害效应分别在滞后7 d和9 d时开始显现,滞后14 d时达到最大,持续时间长达21 d。累积滞后21 d时,PM2.5每增加10 μg/m3,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CER为0.021%(95% CI:0.004%~0.038%),YLL为1.47(95% CI:0.23~2.70)年。PM2.5对男性及≥ 75岁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CER和YLL影响更大。结论 PM2.5可以增加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和YLL。  相似文献   
5.
北京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8年Lee等用黑线姬鼠传代获得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原以来,我国学者严玉辰、宋干等亦从黑线姬鼠分离到HFRS病原相关因子,并适应在Vero-E_6、A549、2BS细胞上。1985、1986年,我们应用IFAT或IFA免疫荧光技术,从A、D、E、F四个监测点鼠类中检出6份黑线姬鼠肺HFRS病毒抗原,带毒率为0.9~1.9%;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北京市昌平区大气NO_2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及寿命损失年(YLL)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昌平区2014—2017年逐日空气污染物浓度、气象及死因监测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NO_2对不同性别及年龄组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及YLL。结果北京市昌平区大气NO_2日均浓度为34.8μg/m3,心血管系统疾病日均死亡5.2例,平均YLL为59.0年。滞后第1天NO_2每增加10μg/m~3,0~65岁组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寿命损失为0.81年。滞后第14天时,NO_2每增加10μg/m~3,全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为0.004%(95%CI:0.001%~0.007%),男性及65岁组分别为0.006%(95%CI:0.002%~0.011%)和0.004%(95%CI:0.001%~0.008%);滞后第14天时,NO_2每增加10μg/m~3,全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寿命损失为0.22年,男性及65岁以上组人群分别为0.23年和0.15年,而对女性及0~65岁组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市昌平区大气NO_2可能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死亡风险和YLL,以男性和65岁以上人群更敏感。  相似文献   
7.
1982~1986年,先后于外埠接壤、或个别发病传染来源不明、或发生疫情可能性较大的A、B、C、D、E、F、G、H等八个单位或地区采集标本,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人、鼠间HFRSV感染状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及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水平,分析PAHs的污染来源,并进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于2015年1—12月用大气采样器采集北京市昌平区大气样品,分别用称重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气PM_(10)、PM_(2.5)质量浓度和16种PAHs浓度;利用比值法分析PAHs的污染来源,并对其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2015年北京市昌平区大气PM_(10)和PM_(2.5)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7.8~343.0μg/m~3和6.3~344.3μg/m~3,年均浓度分别为97.0、78.6μg/m~3;PAHs浓度范围为2.4~383.0 ng/m~3,年均浓度为87.8 ng/m~3。4环PAHs浓度与5、6环PAHs浓度比值范围为0.15~1.38。PAHs的等效毒性浓度以夏季最低(0.354 ng/m~3),冬季最高(29.816 ng/m3)。PAHs对成人及儿童的终身致癌超额风险分别为9.68×10~(-6)和6.14×10~(-6)。结论北京市昌平区大气颗粒物浓度高于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PAHs污染主要来自本地污染;PAHs对成人的终身致癌风险高于儿童,但两者均处于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温度热效应对人群非意外死亡及寿命损失年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7年昌平区全人群死亡个案数据、气象数据及环保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死亡数及逐日YLL的关系,定量估计热效应对死亡率及寿命损失年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热效应的影响急促而短暂,持续4 d。热效应在累积滞后4 d时,温度每升高1℃,人群非意外死亡的累计超额死亡率为0. 030%(0. 011%, 0. 049%),男性和女性分别为0. 020%(-0. 005%, 0. 046%),0. 044%(0. 014%,0. 073%);(0~65)岁年龄组和65岁以上年龄组分别为0. 038%(0. 002%,0. 075%)和0. 028%(0. 005%,0. 050%),人群非意外死亡寿命损失年为5. 38(1. 76,9. 00)年,男性为2. 00(-0. 79,4. 79)年,女性为3. 04(0. 67,5. 40)年,(0~65)岁组为3. 97(0. 76,7. 18)年,65岁以上组为1. 01(-0. 58,2. 60)年。结论热效应使非意外死亡率和寿命损失年增加,女性及65岁以下人群的增加幅度大于男性和65岁以上人群。采用预警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