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为阳性而痰涂片为阴性的纵隔淋巴结结核与Ⅰ/Ⅱ期结节病患者的诊断模型,以提高临床对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T-SPOT.TB检查阳性,且未接受过抗结核药品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经胸部CT检查和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100例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纵隔淋巴结结核组)和50例结节病患者(结节病组;Ⅰ期结节病8例,Ⅱ期结节病42例)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建立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等指标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对选取的纵隔淋巴结结核患者与Ⅰ/Ⅱ期结节病患者临床检查指标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和淋巴细胞计数(Lym)是纵隔淋巴结结核与Ⅰ/Ⅱ期结节病鉴别的相关独立因素[Wald χ2=5.826, P=0.016,OR(95%CI)=0.968(0.942~0.994); Wald χ2=5.583, P=0.018,OR(95%CI)=1.036(1.006~1.068);Wald χ2=4.074, P=0.044,OR(95%CI)=4.487(1.044~19.279)]。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 (P)=-0.418-0.033×SACE+0.036×ESR+1.501×Lym,ROC曲线分析模型的诊断效能为AUC=0.850(95%CI:0.773~0.927),最佳临界值为1.307,敏感度为82.4%,特异度为80.9%。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临床医师鉴别诊断T-SPOT.TB检测为阳性的纵隔淋巴结结核与Ⅰ/Ⅱ期结节病的辅助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2.
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疗效已经肯定。在小儿白血病领域,大剂量阿糖胞苷联合蒽环类药物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急非淋)正在探索中,而大剂量阿糖胞苷单独用于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急淋)较为罕见。我院1995年10月~1997年2月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小儿急淋14例,作为强化治疗及脑膜白血病的预防方案,取得一定效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中男8例,女6例;年龄2~13岁;高危急淋者4例,标危急淋者10例。14例均为第1次缓解后患者,其中1例因在外院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感染时组织胺释放因子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pneumoniaeMP)感染时是否存在组织胺释放因子活性异常。方法 MP肺炎患儿 2 3例 ,哮喘患儿 2 8例及对照组 2 2例 ,抽取抗凝血按常规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RPMI 1640培养 2 4小时 ,上清液经透析后即含有PBMC自发释放的组织胺释放因子 (HRF)。HRF与人的肥大细胞共同孵育 ,利用荧光法分别测定上清及细胞内的组织胺含量 ,计算出HRF活性。结果 MP肺炎时HRF活性 ( 4 3 67± 15 5 4 )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3 3 4 1± 13 86) % (P <0 0 5 ) ,而与哮喘组 ( 4 7 76± 12 5 1) %相似 (P >0 0 5 )。结论 MP感染时效应分子 HRF活性升高 ,促进了变态反应炎症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特点及与肺结核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和(或)临床确诊12例DPB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症状,均曾经被临床诊断为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合并有鼻窦炎或既往有鼻窦炎和鼻息肉摘除史者11例(91.67%),冷凝集试验〉1:644例(33.33%),动脉血氧分压(Pa02)〈80mmHg9例(75%),FEV1/FVC〈70%8例(66.67%),胸部HRCT显示双中下肺野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影10例(83.33%)。结论:由于二者影像学具有一定相似,只有识别DPB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才能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痰液结核分枝杆菌采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SAT)、外周血结核感染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及血清结核抗体(TB-Ab)检测等3种检测方法对肺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结果的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共1537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临床诊断结核病组(1159例)和临床诊断非结核病组(378例);再经病原学诊断及随访排除不能做出最终诊断的39例患者后,将患者分为结核病组(1103例;包括经分枝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确诊的229例和最终临床诊断的874例)和非结核病组(395例;包括既往有结核病史或肺部存在陈旧性病灶者94例,无病史者301例);1103例结核病组患者中,肺结核557例,结核性胸膜炎107例,淋巴结结核16例,骨关节结核51例,脑结核7例,多组织器官结核363例,其他肺外结核2例;395例非结核病组患者中,经分枝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确诊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患者93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结核病组和结核病组患者T-SPOT.TB检测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核病组与非结核病组患者T-SPOT.TB检测反应强度,不同结核病类型T-SPOT.TB检测阳性率,以及NTM感染患者与结核病患者的年龄差异。结果 (1)临床诊断结核病组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为81.97% (950/1159)、特异度为53.44%(202/378);结核病组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为83.77%(924/1103)、特异度为54.43%(215/395);结核病组中抗酸染色阳性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90.73%(235/259);培养阳性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92.58%(212/229)。(2)非结核病组有结核病史或肺部显示陈旧性结核病灶的患者与无病史者T-SPOT.TB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69.15%(65/94)和38.21%(115/3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7.65,P=0.000)。(3)结核病组与非结核病组T-SPOT.TB检测结果以斑点计数表示反应强度,结核病组对A、B抗原刺激出现阳性反应(斑点数≥1)的患者中,明显阳性及超强阳性(斑点数≥11)的比率分别为69.81%(652/934)和69.67%(627/900),明显高于非结核病组[分别为46.83%(96/205)和46.63%(83/178)];经曼-惠特尼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4.20、-14.63,P值均<0.01)。(4)1103例结核病组患者中,T-SPOT.TB检测阳性率以淋巴结结核(87.50%,14/16)为最高,随后依次为多组织器官结核(87.33%,317/363)、肺结核(86.54%,482/557)、结核性胸膜炎(74.77%,80/107),脑结核(57.14%,4/7)和骨关节结核(50.98%,26/51)相对较低。(5)T-SPOT.TB检测阳性的NTM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龄[(53.61±18.43)岁]较T-SPOT.TB检测阳性的确诊结核病患者[(44.98±18.88)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09)。结论 T-SPOT.TB检测结果受结核病诊断依据、痰菌量、既往结核病史或肺部陈旧性结核病灶、NTM感染、结核病灶存在的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T-SPOT.TB检测用于指导结核病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回顾性分析结核性胸膜炎时胸膜腔局部的免疫反应和炎症状态。方法利用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5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胸液中表面标记CD3、CD4、CD8I、CAM-1、23、、VCAM-1的淋巴细胞、进行比较。结果胸液中CD3、CD4类淋巴细胞及亚群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外周血,而CD8淋巴细胞则明显低于外周血。黏附分子ICAM-12、3、、VCAM-1在外周血和胸液中淋巴细胞表面表达比例并无差异。黏附分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以上分布情况在病程不同的患者中无差异性。结论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中以CD4淋巴细胞反应为主,而淋巴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表达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DR-TB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2006—2008年痰液经BACTECMGIT 960系统快速培养为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并同时耐异烟肼和利福平的MDR-TB住院患者161例,记录人口学资料、年龄分组、抗结核药物使用种类及使用时间、主要并存病及并发症、肺部病灶影像学改变等临床资料和药敏试验结果及随访结果。通过log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最终结果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患者类型、是否使用二线药物、基线耐药种类和肺结核病情)。结果161例MDR-TB患者中男性116例,女性45例(年龄15~87岁)。161例MDR-TB患者中,曾使用二线药物者108例(67.08%)。肺部病灶程度中度者45例(27.95%),重度者111例(68.94%)。MDR-TB化学治疗方案其中氨基糖苷类注射剂[包括链霉素(部分对链霉素敏感患者)及阿米卡星(95/161)]或多肽类注射剂[主要为卷曲霉素(34/161)]使用率占80.12%(129/161),口服氟喹诺酮类使用率占95.65%(154/161),丙硫异烟胺使用率占72.67%(117/161),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使用率占81.37%(131/161),吡嗪酰胺使用率占62.11%(100/161)。治疗结果显示:153例患者(失访8例)治愈45例(29.41%,45/153),死亡19例(12.42%,19/153),治疗失败89例。不同年龄组治愈比例为<30岁69.57%(16/23)、30~岁18.75%(15/80)、50~岁31.71%(13/41)、≥70岁11.11%(1/9)。是否使用二线药物、肺结核病情及年龄对MDR-TB治疗成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3,P<0.05;χ2=14.417,P<0.05;χ2=14.969,P<0.05)。结论年龄、是否使用二线药物以及肺结核病情对MDR-TB患者治疗成败有影响;MDR-TB治愈率低,死亡率高,应积极研发作用强、毒性低的新一代抗结核药物,控制耐药结核病的发展和蔓延。  相似文献   
10.
结核性胸膜炎是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渗出性炎症,及时治疗不但可以控制病情、消除病人痛苦,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由于胸液常规检查缺乏特异性,难以与其他类型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的胸腔积液(特别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国内外已有文献报道胸液中γ-干扰素对结核性胸腔积液的诊断具有良好特异性,本文通过测定胸液γ-干扰素浓度与其他指标比较,进一步阐明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