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贫血对老年患者远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及死亡住院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4月~2010年7月北京地区部队干休所年龄≥60岁的离退休干部及其家属663例,根据国际卫生组织WHO贫血诊断标准分为贫血组91例与非贫血组572例,随访截止至2014年12月31日,观察终点事件,包括随访期首次因急性缺血性动脉血栓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全因死亡住院的事件及时间。结果随访4.4~6.7(5.5±0.9)年,205例患者发生终点事件,发生率30.9%。贫血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2.7%vs 27.4%,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贫血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是非贫血组的2.10倍(95%CI:1.39~3.17,P0.01)。经多因素校正后,贫血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是非贫血组的1.64倍(95%CI:1.15~2.35,P0.01)。结论贫血是老年患者远期因动脉血栓事件及全因死亡住院风险独立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是体内重要的创伤愈合因子之一.骨折后bFGF通过调控骨组织中细胞增殖及分化、增加骨折局部骨密度及促进局部血管生成来加速骨折的愈合.此外,随着对bFGF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骨组织工程所展现出的对骨修复的作用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的病因及诱因构成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3月—2014年10月我科住院的57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60岁~69岁为A组,70岁~79岁为B组,≥80岁C组,对其病因、诱因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是老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发病率分别56.7%、42.6%、33.2%),且多为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多种病因所致,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退行瓣膜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感染、心肌缺血加重、心律失常是其主要诱因(其发病率分别35.8%、26.3%、17.9%)。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是老年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且多为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多种病因所致,感染、心肌缺血加重、心律失常是其主要诱因,积极防治病因及诱因是防治老年心力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小板计数在老年男性缺血性动脉血栓性事件及全因性死亡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338例2008年4月~2009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行健康体检的老年男性(年龄≥65岁),有血小板计数的患者。随访患者健康查体后,首次因急性缺血性动脉血栓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缺血性脑卒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全因性死亡住院的事件及时间,所有患者随访截止至2014年12月31日。结果 经过平均77个月的随访,终点事件发生率为26.6%,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对终点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AUG=0.59,95% CI:0.53~0.64,P=0.02),截断点血小板计数为214×109/L。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小板计数>214×109/L组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是≤214×109/L组患者的2.32倍(P=0.000)。经多因素校正后,其终点事件发生率是≤214×109/L组患者的2.19倍(P=0.00)。结论 血小板计数偏高对急性缺血性动脉血栓事件及全因性死亡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临床表现、徒手压迫法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3月2012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干部病房住院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6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用徒手压迫法治疗均1次性成功,成功率100%,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与多种因素有关,早发现,早诊断,及时予徒手压迫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对老年人群血栓弹力图的重要参数凝血综合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0年4月收集到的402例单一服用阿司匹林具有完整血栓弹力图、完整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老年患者,分析血栓弹力图CI值的参考值范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CI在老年人群中呈正态分布,参考值范围为(-3.80~3.1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年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数与CI相关(P<0.05)。进一步行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女性、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与CI成正相关(P<0.01),而红细胞计数与CI成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人群中血栓弹力图CI值受年龄、性别、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血小板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进一步表明,在通常情况下,年龄、女性、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充当正向调节的作用,而红细胞在血栓形成中充当负调控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1年5月至2021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60岁的离退休老年人782例。根据是否患有NAFLD,分为NAFLD组200例及非 NAFLD组582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的影响因素。建立多指标联合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NAFLD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NAFLD患病率为25.58%(200/782)。与非 NAFLD组比较,NAFLD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患病率、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及尿酸水平均显著升高,年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FLD与女性(OR=1.882,95%CI 1.142~3.100;P=0.013),BMI(OR=1.303,95%CI 1.219~1.393;P=0.000),FBG(OR=1.215,95%CI 1.076~1.372;P=0.002),TG(OR=1.738,95%CI 1.401~2.154;P=0.000)呈正相关,与年龄(OR= 0.979,95%CI 0.964~0.995;P=0.009)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女性、BMI、FBG及TG多指标联合对老年NAFLD有良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82(95%CI 0.751~0.811)。结论 老年NAFLD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老年NAFLD受多种因素影响,女性、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尤其是TG升高,是老年人NAFL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自膨胀式金属支架由于其仅需在局麻下通过纤维性支气管镜就能有效、安全地治疗中央气道阻塞性病变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金属支架一旦放置就难以取出及某些较难处理的并发症使其在良性气道狭窄的临床应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就自膨胀式金属支架的特点及其在治疗良性气道狭窄中的优缺点、并发症、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恶性肿瘤疾病中,癌性血栓形成既可促进癌转移,又促进死亡。恶性肿瘤所致的凝血功能变化和纤溶系统紊乱有关。血浆D-二聚体水平反映了机体内纤溶活性及血栓形成情况,因此我们观察了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1.1病例1996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236例作为恶性肿瘤组,其中男158例,女78例;年龄60~93岁,平均71.2岁;肺癌138例,胃癌26,肝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