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肾功能衰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肾综合征患者38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组间治疗14 d后APACHEⅡ评分、30 d的再住院率及90 d病死率。结果治疗7 d后,对照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而观察组APACHEⅡ评分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观察组3例患者再入院,对照组12例患者再入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90 d后病死率分别为47.37%、52.63%,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肾综合征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传统免疫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降钙素原(PCT)对早期诊断脓毒血症临床价值.方法  对在本科就诊的临床诊断为脓毒症的105例患者检测CRP、IL-1和SAA 与PCT,并与血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比较,分析上述四种检测在诊断早期脓毒 症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及假阴性率的情况.结果 CRP对早期脓毒血症诊断的灵敏度为41.8%,假阴性率为58.2%,特异度为85.7%,假阳性率为14. 3%;IL-1对早期脓毒血症诊断的灵敏度为84.7%,假阴性率为15.3%,特异度为57.1%,假阳性率为42.9%;SAA 对早期脓毒血症诊断的灵敏度为65.3%,假阴性 率为34.7%,特异度为71.4%,假阳性率为28.6%;PCT对早期脓毒血症诊断的灵敏度为90.8%,假阴性率为9.2%,特异度为85.7%,假阳性率为14.3%.结论  PCT比传统免疫炎性因子CRP、IL-1及SAA 对早期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可推荐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是脑卒中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15%的脑卒中事件与Af有关~([1]).因此,恢复窦性心律不仅可改善症状,而且可减少血栓栓塞,降低患者死亡率.临床上,Af多发于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及瓣膜病变等基础病变之上,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Af的发生率不断增高,有关Af的预防,尤其是高危人群Af的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单用及联合硝普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院6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重组人脑利钠肽组(A组)、硝普钠组(B组)、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硝普钠组(C组),每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按三组用药持续治疗72h,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功能及血清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总有效率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B、C三组间NT—proBN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C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B组(P〈0.01),A、C组问无明显差异(P〉0.05);A、C组患者用药前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变化差值为(16.8±3.8)mL/min与B组(10.3±2.6)mL/min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基础肾功异常组内生肌酐清除率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单用硝普钠比较,rh—BNP无论单用或联用硝普钠均能够进一步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指标,同时对肾功能无明显损害,安全性与硝普钠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现今社会心力衰竭发病率的增加及高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奈西立肽作为一种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新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安全性的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也在不断的探讨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CRT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术中左室起搏电极位置为侧后壁者65例,非侧后壁者19例,根据术中右室起搏电极位置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分为RVOT组(n=34)和RVA组(n=50),比较各组病人治疗前后QRS波时限(QRS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结果RVA组LVEF显著高于RVOT组(P<0.05),NYHA分级、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起搏电极在侧后壁者中,RVA亚组LVEF显著高于RVOT亚组(P<0.05),NYHA分级显著低于RVOT亚组(P<0.05),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非侧后壁者中,RVA亚组与RVOT亚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和RVOT组病人CRT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受双室起搏位置的综合影响,右心室RVA起搏可能较RVOT起搏更具有临床优势,尤其是对于左心室为侧后壁起搏者,将右心室电极置于RVA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前研究表明,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后大量增殖,参与胶原的合成、降解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成为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核心环节。而在肝纤维过程中,活化后的HSC增加,  相似文献   
8.
尹微 《医学综述》2014,20(19):3483-3485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转为肝硬化的中间过程,其特征为肝脏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超过降解。而肝星状细胞(HSC)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激活并不断增殖成为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核心环节。多种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环加氧酶(COX)是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有COX-1、COX-2与COX-3三种异构体,其中C0X-2属诱导型酶,在多种因素刺激下表达上调,促进HSC活化、增殖及ECM生成、增加,诱导肝纤维化的进展。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s)属于核激素核受体超家族,有PPARα、PPARβ、PPARγ三种亚型,其中PPARγ抑制HSC活化、增殖及ECM生成、增加,在肝纤维化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文就COX-2、PPARγ在肝纤维化疾病中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讨论乌司他丁联合血液净化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炎性因子、心肌损伤、免疫指标的影响.选择2016年3月~2019年4月该院ICU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129例,按照患者治疗方式差异分成3组,每组43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B组采用常规治疗+乌司他丁,C组采取常规治疗+乌司他丁+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心肌损...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及《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等指导性文件,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筛查与评估分层,心血管病低危、中危、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普通人群自我筛查等几方面入手,对心血管病早期筛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现状及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