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8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CM-Dil荧光染料示踪BMSC的体内分布情况,并辅以PCR检测Y染色体的方法进一步鉴定;体外实验采用MTT法、ELISA和FACS等方法检测BMSC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BMSC可进入并较长期(30天)存在于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在体外,BALB/C小鼠的BMSC对由ConA诱导的BALB/C和C57BL/6(B6)和BXSB小鼠的T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而对前两种小鼠由12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分泌k方面表现为促进作用,对BXSB小鼠由I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k分泌有抑制作用。BALB/C小鼠的BMSC对BALB/C和B6小鼠由ConA诱导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影响,却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两种品系小鼠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但对于BXSB小鼠却不同,BALB/C的BMSC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BXSB小鼠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而提高由ConA诱导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结论:异基因BMSC不但可进入受体的免疫器官,且可较长期(30天)存在;另外,BMSC对同基因正常、异基因正常和异基因自身免疫病的个体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通过基因转染的方法使肿瘤细胞表达B7-1是诱发宿主抗肿瘤T细胞免疫的有效手段.本研究试图探讨高度恶性的小鼠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系L615表达B7-1分子是否也能有效地激发移植宿主体内的抗肿瘤T细胞免疫.用小鼠B7-1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mR7-1(西雅图陈列平博士惠赠)转染L615细胞,经G418抗性选择和克隆,并经FACS分析获得细胞膜表达B7-1的细胞系L615-B7-1,与野生型L615细胞比较,用PI-FCM法测细胞周期,体内移植实验、免疫保护实验以及L615-B7瘤苗体外激活的T细胞杀伤实验、增殖实验和因子分泌检测阐明表达B7-1对L615细胞致瘤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已经发现,至少有4种与恶性状态转化和发展有关的蛋白可使肿瘤细胞有免疫原性:突变的癌基因编码的蛋白;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蛋白;过度表达的正常自身蛋白和翻译后修饰异常的蛋白。  相似文献   
4.
本项目研究了21例CML患者,探讨热休克能否诱导CML细胞表达HSP70和促进自身T细胞对CML细胞的杀伤(ALK)活性,并了解γδT细胞与此活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热休克对CML靶细胞的自然释放率无影响.当E/T比为50:1时,T细胞对自身CML靶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ALK活性,T细胞对自身未热休克的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9.32±12.78)%,而对自身热休克的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25.43±22.56)%(P<0.01).有12例患者对自身未热休克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0,而对自身热休克CML靶细胞的ALK活性为(40.2±22.4)%.若以ALK活性>15.00%为阳性,则21例患者中仅有4例(19.05%)其T细胞对自身未热休克的CML靶细胞ALK阳性(33.13±9.67)%,但有10例(47.62%)患者T细胞对热休克后的CML靶细胞ALK阳性,活性为(43.80±17.3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RNA冲击的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CR)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衍生的树突细胞(mRNA-DC)体外刺激自体T细胞抗白血病免疫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培养法从AML-CR患者贴壁BMMNC诱导DC,在诱导的第5天用脂质体DOTAP介导法以自体白血病细胞的总RNA冲击DC,然后以含10 ng/m l的TNF-α的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促进其成熟,培养7 d后收获细胞,作为mRNA-DC。以流式细胞术检测DC特征性表型的表达;以MTT法测定mRNA-DC对自体T细胞的促增殖活性;将mRNA-DC与T细胞按1∶3混合,共培养7 d,收获活化的T细胞,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分泌γ干扰素(IFN-γ)阳性细胞数;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测定细胞毒活性。结果14例AML-CR患者BMMNC均可在体外分化为具有特征性形态和表型的成熟DC;当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比例为1∶16时,mRNA-DC可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明显的增殖活性[(36.84±5.68)%],与未冲击DC组[(12.20±3.1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9);ELISPOT分析显示分泌IFN-γ的mRNA反应性的T细胞得到明显扩增;体外活化的T细胞在效靶比为20∶1时,对自体白血病细胞显示明显的杀伤活性[(45.46±6.34)%],与未冲击的DC组[(12.32±1.32)%]及单纯IL-2组[(13.26±2.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5)。结论应用白血病细胞RNA冲击的DC疫苗免疫可以作为一种可行、有效的防治微量残留白血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两步法从脐血CD34+细胞获得大量树突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利用先扩增后诱导的“两步法”从脐血 (CB)CD34 细胞高效大量地获得树突细胞 (DC)。方法 免疫磁珠法从CB分选获得CD34 细胞 ,以干细胞因子 (SCF)、IL 3、Flt 3配体 (FL)、Tpo组合刺激 ,扩增 7d、10d和 14d(依次为Ⅰ、Ⅱ和Ⅲ组 )后以GM CSF IL 4 TNF α诱导 8d或 5d获得DC ,通过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形态 ,流式细胞仪检测表型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IL 12含量评价其功能。结果 CBCD34 细胞经SCF IL 3 FL Tpo刺激扩增 7d、10d和 14d后细胞总数分别扩增了 (5 3.39± 2 0 .5 9)倍、(30 7.17± 119.5 9)倍和 (1117.2 5± 335 .4 9)倍。经GM CSF IL 4 TNF α诱导 8d后所得CD1a 细胞是扩增前细胞数的 (2 1.4 0± 16 .70 )倍、(14 3.2 0± 6 0 .35 )倍和(15 0 .80± 4 2 .16 )倍 ,Ⅱ、Ⅲ组明显多于Ⅰ组 (P <0 .0 5 ) ,但Ⅱ、Ⅲ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所得DC的形态、表型及刺激异基因T细胞增殖能力、IL 12分泌量 ,三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诱导时间缩短至 5d时 ,各组DC功能均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 CBCD34 细胞扩增 7~ 10d再诱导 8d可以高效大量获得具有正常功能的DC ,而扩增时间超过 10d并不能显著增加DC产量 ,诱导时间少于8d将降低所得DC  相似文献   
7.
树突状细胞 (DC)是免疫调节的关键细胞 ,为唯一能提呈抗原给初始型T细胞并诱导其活化和功能分化的细胞 ,可作为治疗恶性肿瘤或感染等疾病的细胞疫苗。随着基于DC的免疫治疗进入临床研究 ,稳定地产生足量有效的DC是技术关键。获得DC的方法除直接分离纯化外 ,还可用细胞因子(CK)体外培养。前一方法产量很低 ,后一方法也有其不尽如人意之处 ,如培养时间较长以及有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细胞不能被CK诱导分化为DC。虽然有报道乙酸豆蔻佛波酯 (PMA)也能诱导CD34+细胞分化为DC ,但由于PMA的促癌作用 ,不能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bcr/abl基因在人慢性髓性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尤胜国(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天津300020)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患。该病具有明显的双时相病程;在疾病初始的慢性期,其骨髓中造血定向髓系祖细胞在数目上明显增...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分泌TGF-β1抑制T细胞的增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是否MSCs通过分泌TGF-β1抑制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MSCs上清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分泌水平,应用抗TGF-β1抗体中和MSCs上清中的TGF-β1后,用^3h掺入法检测在不同培养条件下PHA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应用Eli-spot试剂盒检测T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水平。结果:MSCs上清减少活化的T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抑制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且它的这种抑制作用能够被抗TGF-β1抗体部分逆转。结论:MSCs通过分泌TGF-β1抑制PHA刺激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免疫学和移植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对器官移植的日益接受,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它们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但是其昂贵的费用、易引起感染和肿瘤等的副作用明显地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为此,免疫学专家和移植学专家一直在探索理想的诱导特异性耐受的方法和途径,以便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剂量和副作用,乃至部分或甚至完全替代免疫抑制剂。近20多年来,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现象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MMSC)的功能作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