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脊柱结核的CT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76例脊柱结核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62例有高密度死骨块;椎体骨质密度增高59例;椎间盘破坏48例;椎旁、腰大肌脓肿67例;椎管狭窄35例;椎体压缩47例。脊髓造影CT扫描(CTM)3例中2例显示脊髓受压移位,蛛网膜下腔炎性粘连。结论:CT能够较好地显示脊柱结核的特征性表现,特别是在椎体及附件骨  相似文献   
2.
侧脑室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侧脑室肿瘤的MRI表现特点.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肿瘤的MRI表现. 结果 25例侧脑室肿瘤中,星形细胞瘤9例,其中3例(3/9)位于侧脑室三角区,3例(3/9)位于侧脑室体部;脑膜瘤6例,其中4例(4/6)位于侧脑室三角区,6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室管膜下瘤3例,2例位于侧脑室前角和室间孔区,增强扫描不强化或轻度强化;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 1例位于侧脑室前角,1例位于侧脑室体部;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室管膜瘤2例;转移瘤1例. 结论 侧脑室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于急性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学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的自发性SAH38例患者资料,在SAH急性期(3~10天)做CTA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脑动脉造影检查比较。结果38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32例,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对动脉瘤的检出敏感性为96.97%,特异性为100%。结论MSCT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脑血管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DSA检查,可作为SAH急性期患者病因诊断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线粒体脑肌病伴有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是以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为特征的脑和肌肉能量代谢障碍综合征,是最为常见的线粒体病之一。文献报道在该病中存在着氧代谢的异常。本研究利用我院放射科与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合作开发的可以测量摄氧分数(OEF)的磁共振成像序列GESSE,对2例MELAS患者进行了随访研究,探讨卒中样发作前后脑代谢的病理生理变化。方法 患者1,男,31岁,卒中样发作3次。首次检查前最近一次发作于半年前。该患者共接受5次MR检查,检查时间分别为第3次发作30天前、发作后3天、10天、30天和60天。患者2,女,14岁,卒中样发作4次。第3次发作为首次检查的60天前,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第4次发作。该患者共接受3次MR检查,检查时间分别为第3次发作后60天(第4次发作前30天)、第4次发作后2天、10天。头颅MR检查序列包括轴位T2W、T2FLAIR及DWI,以及流动敏感交替式反转恢复(FAIR)和GESSE序列。FAIR序列扫描参数:TR800ms,TE22.8ms,带宽250kHz,矩阵128×96,NEX1,层厚6.0 mm。GESSE 序列扫描参数:TR1500 ms,TE56 ms,带宽62.5kHz,矩阵128×128,梯度回波数32,回波间隔1.5ms,层厚7.5mm,扫描时间12min54s。每例患者在GESSE序列中只扫描一个层面,此层面定位在邻近侧脑室体部的上方,平行于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连线。FAIR 序列得到的图像经MR扫描仪工作站的软件进行后处理得出脑血流量图(CBF图)。GESSE序列得到的原始数据输入自行编写的Matlab程序进行后处理,得出OEF图。观察病灶在发作前后的系列随访中CBF与OEF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 2例患者新发病灶的CBF值明显上升,表现为高灌注;随访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的CBF值逐渐下降,变为明显低灌注。将DWI上皮层肿胀以及高信号消失作为恢复期,以恢复期随访的OEF图作为对照,患者1在发病前全脑OEF值下降,第2次随访时处于发病的急性期,病变部位OEF值仍有轻度下降,其后的随访中逐渐恢复,慢性期由于局部的低灌注OEF出现代偿性的增高。患者2发作前大部分脑区OEF值下降,第2次随访时处于发病的急性期,病变部位OEF值仍显著下降。结论GESSE序列可以测定代谢性脑病中的脑组织对氧的利用,本研究中的2例MELAS患者发作前均有OEF的降低,提示细胞氧代谢的异常。除此之外,病灶区CBF在恢复期后的异常改变也提示存在继发性血流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与自旋回波序列T1WI(T1SE)在临床患者及水模间的比较研究,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1WI(T1FLAIR)在诊断脑膜病变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7例脑膜病变患者行增强T1SE和T1FLAIR检查,比较脑膜强化在两种序列上的显示情况.配制0.025~5 mmol/L的对比剂水溶液,测量其在两种序列上的信号强度,计算两种序列上各浓度对比剂溶液的增强率(CER)和对比剂与脑白质的对比度(CR).将对比剂倍比稀释,测量其信号强度,确定对比剂溶液在两种序列上可显示强化的最低浓度.结果 27例病变在增强T1SE和增强T1FLAIR上阳性率分别为81.5%和66.7%,在两增强序列均显示异常脑膜强化的18例中,11例在增强T1SE上显示更显著,7例两种序列上显示相同.T1FLAIR上显示的最低强化浓度为0.0016 mmol/L,而T1SE为0.00078mmol/L;对比剂浓度<0.1 mmot/L或>3 mmol/L时,T1AE上CER高于T1FLAIR;各浓度的对比剂与脑白质的CR均以T1SE上为高.结论 T1SE对对比剂更敏感,增强T1FLAIR对脑膜疾病的诊断不及增强T1SE.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双能量CT(DECT)平扫脂肪图定量测量肥胖患者肝脏脂肪含量(HFC)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以2021年6~1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46例拟行减重手术的肥胖患者(BMI≥30 kg/m2)为研究对象,术前均接受第三代双源DECT腹部或腹盆腔平扫检查,DECT数据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多材料分解(MMD)算法自动计算生成肝脏脂肪图,由两名医师(A和B)采用盲法选择多点感兴趣区独立测量HFC值,医师A和B在1周后分别对同一数据重复测量1次,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者内(A、B前后两次测量)及测量者间(A与B首次测量间)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在100kV平扫CT图像上测量肝脏CT值、肝脾CT值比值(CTL/S)。计算DECT脂肪图与CTL/S法评价脂肪肝严重程度的差异,HFC值与肝脏CT值、CTL/S间的相关性,并计算HFC值与临床指标[身高、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三酰甘油、血清尿酸]的相关性。结果 DECT脂肪图HFC值测量结果,两名医师前后两次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胰周血管改变的影像表现,统计胰周血管改变发生率,探讨胰周血管CT改变在急性胰腺炎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查的173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CT增强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AP并发胰周血管改变,如胰头动静脉弓、脾动、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出现的增粗、管壁毛糙、受压性改变、狭窄/闭塞、血栓形成以及侧枝循环形成等的CT异常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并参照MCTSI将血管并发症作为评分标准之一对AP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173例AP患者中出现胰周血管改变84例(48.55%),143次血管损伤.其中以脾静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占25.17%.胰周血管改变的发生率在不同严重程度AP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出现胰周血管改变的病例中,仅1例未合并其他胰周血管改变.结论 AP患者胰周血管改变常累及多支血管且具有多种CT表现,不同严重程度AP中胰周血管改变的发生频率不同,并与MCTSI分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详细评价血管变化有助于判断AP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胰周血管改变的影像表现,统计胰周血管改变发生率,探讨胰周血管CT改变在急性胰腺炎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查的173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CT增强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AP并发胰周血管改变,如胰头动静脉弓、脾动、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出现的增粗、管壁毛糙、受压性改变、狭窄/闭塞、血栓形成以及侧枝循环形成等的CT异常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并参照MCTSI将血管并发症作为评分标准之一对AP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173例AP患者中出现胰周血管改变84例(48.55%),143次血管损伤。其中以脾静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占25.17%。胰周血管改变的发生率在不同严重程度AP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出现胰周血管改变的病例中,仅1例未合并其他胰周血管改变。结论 AP患者胰周血管改变常累及多支血管且具有多种CT表现,不同严重程度AP中胰周血管改变的发生频率不同,并与MCTSI分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详细评价血管变化有助于判断AP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