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儿脑瘫是一种综合征,部分患儿有大脑发育不全,智力障碍、共济失调等。手术的目的是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缓解肢体痉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自理能力。本院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脑瘫97例,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现将有关的麻醉选择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气管镜检术的麻醉效果;并通过与目前常用麻醉方法的比较,探讨更合适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40例需行气管镜检术的患儿,年龄2~5岁,随机分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组(S组)、氯胺酮、丙泊酚复合小剂量维库溴铵麻醉组(K组)。术中持续监测并记录患儿SpO2、HR、BP及ECG,并观察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喉痉挛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s组麻醉后心率、血压下降,与麻醉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后心率、血压与K组相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间比较,S组较K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麻醉方法,都有满意的肌松效果,声门显露充分,无呛咳、屏气现象。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气管镜检术,可为手术操作提供满意的肌松条件,声门显露充分,患儿元呛咳、屏气现象,可避免置镜困难,减少声门、气道水肿及损伤,消除气管置镜引起的剧烈心血管反应;停药后可迅速苏醒,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将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应用于儿童喉乳头状瘤手术中,对比使用肌松剂的静脉诱导麻醉,以寻求一种儿童喉乳头状瘤手术的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方法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Ⅲ级的30例患儿,在全麻插管下行喉乳头状瘤手术,随机分配至A、B两组,A组患儿吸入七氟烷麻醉诱导后插管,手术全程只使用1%~4%的七氟烷吸入,并复合0.05mg/kg维库溴铵,维持理想的麻醉深度,整个手术过程中不用其他镇静药。B组予氯胺酮2mg/kg,咪唑安定0.1mg/kg,维库溴铵0.1mg/kg,异丙酚2mg/kg静注诱导插管,术中以丙泊酚2~4mg/(kg.h)-1泵入维持麻醉。结果A组患儿诱导时间长于B组患儿,但拔管时间显著短于B组患儿(P〈0.05);术后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A组躁动发生率较B组稍高(P〉0.05)。结论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可减少气管插管的风险,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缩短拔管时间。在困难气道的处理方面与使用肌松剂的静脉快速诱导相比具有优越性,七氟烷吸入诱导麻醉应用于儿童喉乳头状瘤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盐酸纳布啡和舒芬太尼对小儿尺桡骨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盐酸纳布啡用于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尺桡骨骨折需行尺桡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镇痛药物的不同分为盐酸纳布啡组(n=30)和舒芬太尼组(n=30)。比较两组镇痛镇静效果及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手术前两组患儿的FLACC评分分别为(1.56±0.32)分和(1.54±0.4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0.41);手术后0.5 h、6 h、12 h、24 h两组患儿FLAC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0.5 h、6 h、12 h、24 h两组患儿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纳布啡组的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舒芬太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舒芬太尼,盐酸纳布啡更适用于中等疼痛强度手术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行室缺修补术的麻醉处理要点。方法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86例,均在静吸复合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全组持续监测有创血压(ABP)、CVP、ECG、SpO2、体温、尿量、电解质、血气,术中加测右房压(RVP)、平均肺动脉压(PAP)。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27min~11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5min~87min,74例自动复跳;12例电击除颤后复跳;除1例外,肺动脉压力均较术前下降;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12例;术后出现心律失常2例;无1例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结论麻醉前做好充分准备,提高患儿耐受能力;麻醉诱导平顺,配合术者尽快建立体外循环;麻醉深度适宜,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是保证肺动脉压不进一步增高的重要因素;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肺动脉高压危象鸦积极防范及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使患儿安全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氯普鲁卡因用于小儿硬膜外麻醉的可行性与最低有效浓度. 方法 60例在硬膜外复合全麻下行下腹部或会阴部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1%、1.5%和2%氯普鲁卡因组,每组20例.吸入七氟烷麻醉后行硬膜外穿刺,硬膜外腔分别注入相应浓度的氯普鲁卡因8~10 mg/kg.观察记录患儿各时间点的HR、NBP、RR、SpO2及麻醉效果、静脉麻醉药总量. 结果 C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较A、B两组更平稳,C组的起效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短于其他两组,痛觉恢复时间长于其他两组,静脉麻醉药用量C组最小,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2%氯普鲁卡因用于儿童硬膜外麻醉较1.5%及1%浓度氯普鲁卡因维持时间长,麻醉期间基本不用追加静脉麻醉药,麻醉效果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是儿童硬膜外麻醉的最低有效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麻醉诱导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丙泊酚镇静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试验A组、试验B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靶控输注丙泊酚30 min前,分别给予试验A组患儿0.01μg·kg^(-1)·min^(-1)的舒芬太尼,给予试验B组患儿0.02μg·kg^(-1)·min^(-1)的舒芬太尼,给予对照组患儿生理盐水。比较三组患儿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脑电双频指数以及患儿意识消失时间。结果试验A组与试验B组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B组的脑电双频指数明显高于试验A组和对照组;试验A组与试验B组的患儿意识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与丙泊酚之间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患儿意识消失所需要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以及加强丙泊酚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对比芬太尼用于小儿七氟烷全麻下斜视矫正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F组,n=40)和舒芬太尼组(S组,n=40),分别复合七氟烷行全身麻醉,手术结束拔管后送PACU继续观察,直至送回病房。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及恢复时间;以及入室时、喉罩置入前及置人后1 min 3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和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儿全麻苏醒期重度躁动发生率,麻醉后苏醒期躁动评分以及每组在PACU需要使用丙泊酚镇静例数;随访患儿术后有元出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两组全麻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拔管时间、PACU恢复时间以及各时间点生命体征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AED评分及术后重度躁动的发生率:S组低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需要镇静例数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下行斜视矫正术的小儿,全麻诱导期给予舒芬太尼0.2μg/kg较等效剂量的芬太尼(2μg/kg),更能减少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且不延长苏醒和拔管时间以及出PACU时间,不增加术后出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丙泊酚瑞芬太尼和异氟醚瑞芬太尼在小儿麻醉中应用的效果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40例需全麻插管的小儿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A组)和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组(B组),每组20例,观察手术开始、术中、拔管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拔管时间和有无躁动。结果:两组患儿术始、术中和拔管时A组心率及血压均低于B组,拔管时间A组短于B组,A组术后有2例躁动,B组为6例。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手术,与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比较,具有心血管反应发生率低,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