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
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
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
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
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
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中美同类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结合同济大学神经病学研究生培养实践工作,反思神经病学研究生教学,主要针对课程设置中尚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神经病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经验和优化设想,提出了医学教育者可在实践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神经病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不断探索和改良,以满足专业学科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的MRA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39例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进行头颅CT/MRI、MRA、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其血管病变类型及部位,并观察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有38例患者MRA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病变,病变部位最常见在V2段,其次在V4段和椎动脉起始段(V0),同时伴有颈内动脉病变者19例(48.7%);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分别为眩晕、复视、共济失调和肢体乏力。结论:MRA是检测后循环缺血简便有效的方法,能提供可靠的临床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前虽然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和培养规模较以往大幅度提高,但数目的增加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并未完全成正比,且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探讨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和优劣,对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大有裨益。我校在培养模式的探索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中外合作培养研究生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施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大举措,对高等院校的自身发展及合作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了经食道心脏超声(TEE)和经胸壁心脏超声(TTE)在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CE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4月的32例隐源性青年脑梗死患者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19~50岁,平均(38.3±2.8)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常规血液生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和头颅MRA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部分患者显示轻度动脉粥样硬化)。32例患者均进行了经胸壁心脏超声(TTE)检查。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在局部麻醉下行经食道心脏超声(TEE)检测。结果 32例患者中TEE检出9例(28.1%)CES,TTE检出其中的3例(9.3%)(P〈0.05)。其中主动脉部斑块2例,房间隔缺损2例,房间隔瘤1例,卵圆孔未闭1例,左房自发声学显影1例,二尖瓣脱垂1例,二尖瓣增厚1例。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房间隔病变的检测。TTE对上述两个部位病变的漏诊分别为2例和3例。TEE和TTE对二尖瓣病变的诊断无明显差别。结论对初步归因于隐源性青年脑梗死患者,建议进一步采用TEE检查。这样可使近1/3的患者发现可能的心源性栓子来源。  相似文献   
6.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
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
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
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
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
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最新版指南提供了如何对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存活患者预防未来卒中事件的基于医学证据的全面、及时的建议。指南的受众是所有参与这些患者二级预防的临床医师。基于证据的建议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干预血管阻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和非心源性卒中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建议还包括各种特殊病因如主动脉弓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卵圆孔未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妊娠等的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有专门章节阐述颅内出血后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以及指南的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BOLD-fMRI信号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3.0T超导磁共振机对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13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进行BOLD-fMRI研究。病例组颈动脉狭窄者(〉50%)8例,无明显颈动脉狭窄者(〈50%)9例,所得结果采用SPM5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功能磁共振显示,激活部位主要分布在主要感觉运动区(primary sensorimotor cortex,S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及小脑等部位。根据Brodmann分区,得出脑梗死患者激活体素为(471.86±396.04)mm3,较正常对照组(278.14±149.36)mm3明显增多(P〈0.05),且健侧(253.80±216.33)mm3激活明显(P〈0.05)。病例组颈动脉狭窄者(〉50%)患侧脑Brodmann4区激活体素为(26.74±23.49)mm3,明显小于无明显颈动脉狭窄者的激活体素(66.23±30.88)mm3(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脑激活总体素明显增多,且健侧激活更为明显;颈动脉明显狭窄可降低脑内BOLD-fMRI激活体素。  相似文献   
9.
MRA在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病变进行分析。方法以12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询问危险因素,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头颅CT/MRI、颈部血管及头颅血管MRA检查,了解动脉病变部位、特点,对颅内外动脉病变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125例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54例(43.2%),颅外动脉病变64例(51.2%),其中颅内外动脉均有病变者17例(13.6%),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病变者24例(19.2%);颅内动脉病变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依次为高血压(66.7%)、吸烟(35.2%)及高脂血症(25.9%),颅外动脉病变与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依次为高脂血症(48.4%)、糖尿病(39.1%)及吸烟(29.7%)。结论中国人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和颅外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比例均近50%。颅内动脉病变主要与高血压和吸烟有关,颅外动脉病变主要与高血脂和糖尿病有关。颅内外动脉同时存在病变者不高,仅占13.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震颤为主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变化及其与临床量表测试值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陆家嘴院区神经内科的震颤PD患者31例及同期年龄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