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18届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世界妇产科会议(ⅩⅧ FIGO World Congres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于2006年11月5日至10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来自各国的学者就目前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充分地讨论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第18届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世界妇产科会议(ⅩⅧ FIGO World Congres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于2006年11月5日至10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来自各国的学者就目前产科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充分地讨论与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产前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几率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发区,HBV携带率高达10~15%,而垂直传播在HBV代一代相传的恶性循环中起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母婴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以及家庭内部接触传播关注较多,而对父婴垂直传播认识不足。自从1977年,Blumberg曾根据家系调查结果推测HBV—DNA可能整和入宿主生殖细胞基因然后在子代中传播,拉开了父婴传播的序幕。然而到目前为止,将近30年的时间,父婴传播的临床研究可供参考的文献仍有限,报道的传播几率相差悬殊。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采用Review manager4.2软件,对国内外4个有关父婴和母婴垂直传播的对照研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几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值与乳酸诊断新生儿窒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为研究组,同期在本院分娩的20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2组1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值及乳酸水平,并分析各单项指标及不同指标联合诊断新生儿窒息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研究组1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值和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各单项指标中,1 min Apgar评分诊断准确率高于脐动脉血pH值和乳酸(均P<0.01)、灵敏度高于脐动脉血pH值(P<0.05)、特异度高于乳酸(P<0.01);联合指标中,1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值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67%、81.00%和80.50%,1 min Apgar评分+乳酸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0%、84.00%和78.00%,1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值+乳酸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00%、100.00%和92.5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所生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转归。方法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500例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根据母亲HBeAg状态分为HBeAg阳性组144例,HBeAg阴性组356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IU,并按常规0、1、6方案分别在出生时、1月龄和6月龄注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5 μg,注射主被动免疫前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HBV-M。结果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HBeAg均阳性者分别为24例和9例,追踪至6月龄时HBsAg阳性例数分别为10例和5例,HBs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HBeAg阴性者分别为4例和21例,追踪至6月龄时,HBsAg阴转率分别为100%和85.7%。出生时HBsAg阴性、HBeAg阳性者,HBeAg阳性组为29例,占20.1%,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比例(P<0.01),其6月龄HBsAg阳转率为6.9%,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P<0.01)。在接受全程主被动免疫的情况下,HBeAg阳性组新生儿6月龄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9.7%和67.4%,HBeAg阴性组分别为3.1%和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不能作为判断宫内感染的指标,HBeAg阳性新生儿预后与母亲HBeAg状态密切相关,母亲HBeAg阳性会抑制新生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反应。  相似文献   
7.
"液固压缩"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新出现的能够显著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新技术,该文选择丹参中的难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及其脂溶性有效部位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非挥发性液体为液相溶剂,微晶纤维素为载体材料,二氧化硅为涂层材料制备液固压缩片,并对其流动性(休止角,卡尔指数及豪森指数)、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DSC,XRPD)等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液固压缩片与普通片剂溶出曲线,探讨该技术在改善丹参酮ⅡA溶出度方面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溶出度随液相溶剂的溶解度增高而增大,R及载药量对以丹参酮ⅡA单体为模型药物的制剂影响较为明显,但对以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为模型药物者影响较小。表明"液固压缩"技术能够显著改善丹参酮ⅡA的溶出度,同时能够与丹参中的其他脂溶性成分发生协同作用,更好地促进丹参酮ⅡA的释放,提示"液固压缩"技术在中药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阮颖清  孟庆举  卢秋云 《吉林医学》2014,(34):7578-7579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几率。方法:选取130例HBs Ag和HBe Ag均为阴性的孕妇做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其配偶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为研究组,其余30例其配偶HBs Ag和HBe Ag均为阴性的为对照组。用ELISA和FQ-PCR分别检测两组夫妇的静脉血,新生儿脐血的乙肝两对半和HBV-DNA。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 Ag阳性率均为0。研究组新生儿脐血HBV-DNA阳性率为27%,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V-DNA的阳性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本研究的数据来看,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率较高,但本结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该文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灯盏乙素及灯盏乙素乙酯的反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比较灯盏乙素及其衍生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大鼠分别灌胃给予104 mg·kg-1灯盏乙素和114.5 mg·kg-1灯盏乙素乙酯,颈静脉采血,HPLC测定血浆中灯盏乙素及灯盏乙素乙酯的浓度,经Winnonlin软件拟合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灯盏乙素和灯盏乙素乙酯口服后在体内均呈非房室模型,药时曲线有双峰现象.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灯盏乙素的Tmax为(6±1.26) h,Cmax为(321.55±48.31) μg·L-1,AUC0-t为(2 974±753) h·μg·L-1;灯盏乙素乙酯的Tmax为0.5 h,Cmax为(1 550.82±219.75) μg·L-1,AUC0-t为(6 407±399) h·μg·L-1.灯盏乙素乙酯比灯盏乙素入血速度快,且生物利用度是灯盏乙素的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所生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转归.方法 2001年3月至2006年3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500例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根据母亲HBeAg状态分为HBeAg阳性组144例,HBeAg阴性组356例.两组新生儿在出生12 h内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IU,并按常规0、1、6方案分别在出生时、1月龄和6月龄注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5μg,注射主被动免疫前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HBV-M.结果 两组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HBeAg均阳性者分别为24例和9例,追踪至6月龄时HBsAg阳性例数分别为10例和5例,HBsAg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HBeAg阴性者分别为4例和21例,追踪至6月龄时,HBsAg阴转率分别为100%和85.7%.出生时HBsAg阴性、HBeAg阳性者,HBeAg阳性组为29例,占20.1%,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比例(P<0.01),其6月龄HBsAg阳转率为6.9%,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P<0.01).在接受全程主被动免疫的情况下,HBeAg阳性组新生儿6月龄HBsAg和HBsAb阳性率分别为9.7%和67.4%,HBeAg阴性组分别为3.1%和7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出生时外周血HBsAg阳性不能作为判断宫内感染的指标,HBeAg阳性新生儿预后与母亲HBeAg状态密切相关,母亲HBeAg阳性会抑制新生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