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磁敏感成像的原理及其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磁敏感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能够清楚显示出颅内小静脉及出血。主要介绍磁敏感成像的原理以及在诊断颅内血管畸形、出血、脑肿瘤、脑功能成像和某些神经变性疾病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肝癌破裂出血行TACE后二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1例小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先行TACE治疗,并于1~2个月后行手术切除(联合治疗组);同时以18例小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手术切除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止血成功率、围手术期输血量、住院病死率、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率和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患者止血成功率均为100%,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围手术期输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天数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病死率和生存率无差异(P>0.05).结论 TACE治疗后二期手术治疗小肝癌破裂出血虽然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更具安全性,是临床值得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导管行肿瘤供血动脉术前栓塞在手术切除巨大肾癌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对21例巨大肾癌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靶血管情况后,用明胶海绵结合弹簧圈栓塞靶血管,并于栓塞后24~48 h行肿瘤切除.同时选择23例单纯行肾癌根治术的巨大肾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肿瘤及周围组织改变、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结果 两组病例均完成根治性切除手术,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1年及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巨大肾癌的术前动脉栓塞安全有效,对巨大肾癌的根治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恶变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超声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的60例IPMN,探讨IPMN恶变的CT及MRI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患者共发现良性IPMN 34例,恶性26例。良性IPMNs的特征性表现为胰腺内囊性病灶,和主胰管相通,IPMNs恶变的特征有:增粗的胰管内出现明显强化的壁结节(17/26),结节直径>10 mm(13/26);主胰管直径>10 mm(10/26);或IPMN随访过程中出现胰腺明显肿块,胰管、胆管逐渐增粗、扩张加重。MRCP对IPMN与胰管相通的显示率高达91.7%(55/60),明显高于CT(76.7%,46/60)(χ^2=5.065,P<0.05)。恶性IPMN中胆总管扩张有14例,而良性IPMN胆总管扩张仅2例。根据MRCP胆总管扩张情况诊断IPMN恶变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3.8%及94.1%,阳性预测值为87.5%。恶性IPMN DWI受限达21例(80.8%),良性IPMN DWI轻度受限5例(14.7%)。恶性IPMN的ADC值[(2.04±0.38)×10^-3mm^2/s]显著低于良性IPMN[(2.83±0.29)×10^-3mm^2/s],统计学有差异(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3,以2.34×10^-3mm^2/s为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0.8%和94.1%,95%可信区间值80.32%~99.28%。对IPMN恶变的诊断敏感性MRI及CT分别为88.5%(23/26)、80.8%(21/26),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2%(30/34)、79.4%(27/34),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恶变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IPMN随访过程中应注意并提早判断,有助于改善临床治疗方案及提高患者预后及生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宁波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及鄞州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中晚期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4例)与观察组(24例)。观察组采用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射频消融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静脉化疗的方法。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近期疗效和远期生存率。 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0.83% vs. 37.50%,P<0.05);但2组患者的获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0% vs. 87.50%,P=0.267)。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1年及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患者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RFA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ICC患者,可以提高缓解率,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的CT及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超声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的48例IPMN,探讨CT及MRI的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 IPMN的特征性表现为胰腺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可分3型;1)主胰管型4例(2例恶性),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2)分支胰管型23例(8例恶性),表现为胰腺分支胰管扩张,多位于胰头钩突部,可呈单囊或多囊形,和主胰管相通,恶性者可见分隔、壁结节;3)混合型21例(12例恶性),该型同时具有分支胰管、主胰管扩张的特点。IPMN诊断敏感性MRI及CT分别为90.9%(20/22)、77.3%(17/22),诊断特异性分别为88.5%(23/26)、76.9%(20/26),统计学无差异(P0.05)。MRCP对IPMN与胰管相通的显示率高达93.7%(45/48),明显高于CT(79.2%,38/48),统计学有差异(P0.05)。参考2012年新版IPMN诊治共识指南中的高危特征,良、恶性IPMN出现强化的实性成分分别为3/26 vs 13/22,其中1例良性IPMN壁结节及10例恶性IPMN壁结节大于10mm;主胰管直径大于10mm分别为2/26 vs 8/22,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诊断对其良恶性判断、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胡桃夹综合征的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对胡桃夹现象的诊断价值。方法MRI测量6例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肠系膜上动脉从主动脉发出的夹角,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后转折下行前的长度,横断面过左肾静脉层面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距离,冠状位上主动脉左侧左肾静脉的上下径,以及左肾的最长径,使用t检验分析。结果肠系膜上动脉与主动脉的夹角、距离、以及左肾静脉上下径病例组分别为,33.7±7.7°,4.2±1.2mm,15.7±2.4mm;而对照组为84.5±11.5°,15.5±7.5,11.4±3.0mm,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肾静脉上下径两组之间有较大的重叠。而肠系膜上动脉从腹主动脉发出后转折下行前的长度与左肾的最长径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有血尿蛋白尿的患者在排除其它肾脏疾病的基础上应怀疑胡桃夹综合征的可能,MRA可以清楚显示肾静脉及其与周围血管的立体关系。肠系膜上动脉从主动脉发出的夹角及两者之间的距离对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左肾静脉上下径对诊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20排CT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AM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320排CT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影像表现进行Yun分型。结果 320排CT可直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并清晰显示掀起的内膜瓣,破裂口均位于肠系膜上动脉(SMA)近心端(12~41mm),夹层长度为21~128mm。后处理图像MPR、MIP、VR对于评估夹层的部位和范围有着更为直观的显示。SISAMD尚有一些间接征象,如肠系膜上动脉(SMA)管径增粗,SMA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等。影像分型对于后续治疗有指导意义。依据Yun分型,本组病例:I型4例,IIa型4例,IIb型1例,III型0例。结论 320排CT能准确提供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磁敏感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能够清楚显示出颅内小静脉及出血.主要介绍磁敏感成像的原理以及在诊断颅内血管畸形、出血、脑肿瘤、脑功能成像和某些神经变性疾病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