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伟教授运用传统针刺手法烧山火,以进火补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愈显率为96%。提示运用针刺疗法配合传统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灸百会、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方法:将2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艾灸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每组7只。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白介素(IL)2、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抑郁模型组动物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n)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艾灸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血清中IL-2、IL-6和TNn含量显著下降,艾灸治疗组与阿米替林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通过下调升高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珑  孙冬玮  邹伟  张洁玉 《中国针灸》2008,28(5):381-386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对针刺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系统评价,遵循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并使用专用的统计分析软件RevMan4.2版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14篇RCT满足纳入标准,4篇采用双盲法。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针刺组与药物组有效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药物组治疗后汉密尔顿(HAMD)量表评分比较,针刺在改善HAMD量表评分方面优于阿米替林,与其他药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抑郁症与药物治疗比较可能同样有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不高,尚需要高质量的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多关节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由于关节滑膜的炎性增生反应,导致患者受累关节的软骨损伤,骨质侵蚀。关节的僵硬、疼痛、肿胀是其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我科自2008年以来采用局部刺络放血治疗RA62例,取得满意  相似文献   
5.
头体针联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25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针刺与单纯服用西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 针刺组采用辨证选取穴,西药组采用氟哌啶醇口服。结果 针刺组25例,有效率为93%,西药组24例,有效率为82%。结论 针刺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局部刺络放血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6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局部刺络放血及药物治疗,观察其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变关节刺络放血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肋间神经痛是指一根或几根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经常性疼痛。传统药物治疗疗效差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本科自2008年以来采用电针夹脊配合肋间排刺治疗肋间神经痛,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1材料与方法1.1动物及分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为200~230g,清洁级,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选择28只动物,在安静、7:00~19:00光照、19:00~7:00黑暗的实验室中驯养1周,使其适应环境后再进行正式实验。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艾灸治疗组、阿米替林组,每组7只动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灸百会、太冲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方法:将28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艾灸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每组7只。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大鼠血清白介素(IL)2、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结果:抑郁模型组动物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艾灸治疗组和阿米替林组血清中IL-2、IL-6和TNFα含量显著下降,艾灸治疗组与阿米替林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通过下调升高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发挥治疗抑郁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颞下颌关节炎系翼外肌亢进、痉挛、颞下颌关节后区损伤和咀嚼肌群痉挛四症之总称。原是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的一部分,临床表现轻者关节处发紧,张口作响,重者下颌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影响进食和语言,由于罹患关节咬合运动频繁,故病期较长,常常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笔者以深刺下关为主,治疗颞下颌关节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门诊确诊的病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其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16~62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2~35天,平均16天;单侧发病39例,双侧发病27例。对照组59例,其中男30例,女29例;年龄18~58岁,平均35.5岁;病程1~37天,平均15.5天;单侧发病35例,双侧发病24例。1.2临床表现①下颌运动异常:开口度异常(过大或者过小),开口型异常(偏斜或者歪曲),开闭口时关节出现绞锁;②疼痛:开口和咀嚼运动时关节区或关节周围肌群的疼痛,一般无自发痛;③关节弹响和杂音:开口运动中有弹响,破碎或摩擦音。1.3诊断标准[1]①首次出现耳屏前疼痛或无诱因的自发性疼痛,疼痛强度中等以上;可伴有关节区肿胀;患侧后牙区不能自行咬合;咀嚼或张口时疼痛明显加剧。②临床检查:张口度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