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由于假体安置角度不当时常导致臼柄撞击而使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不能满足正常的日常生活需要。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臼杯安置角度一直存在争议,且对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中臼杯安置没有针对性指导。目的:探讨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方法:参照人工髋关节内旋和外旋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内收和外展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前曲和后伸活动范围计算公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动态变化的数学表达式,根据 Widmer 人工髋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标准得不等式组:①外旋活动范围至少40°,内旋活动范围至少80°。②外展活动范围至少50°,内收活动范围至少50°。③前屈活动至少130°,后伸活动至少40°。解上述3组不等式得出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安全范围。结果与结论: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不同。为满足正常髋关节活动范围人工髋关节头颈比应大于22/12,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随头颈比增大逐渐增大,随头颈比增大臼杯安置外展角和前倾角度安全范围逐渐增大,具体头颈比臼杯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下极值随前倾角增大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增大,且极差亦逐渐增大。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极值随前倾角增大逐渐减小,而下极值逐渐增大对称波动于45°上下且逐渐趋向于45°,最大前倾时外展角均为45°。  相似文献   
2.
背景:由于假体安置角度不当时常导致臼柄撞击而使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不能满足正常的日常生活需要。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臼杯安置角度一直存在争议,且对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置换中臼杯安置没有针对性指导。 目的:探讨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 方法:参照人工髋关节内旋和外旋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内收和外展活动范围计算公式、人工髋关节前曲和后伸活动范围计算公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动态变化的数学表达式,根据Widmer人工髋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标准得不等式组:①外旋活动范围至少40°,内旋活动范围至少80°。②外展活动范围至少50°,内收活动范围至少50°。③前屈活动至少130°,后伸活动至少40°。解上述3组不等式得出不同头颈比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安全范围。 结果与结论:不同头颈比的人工髋关节臼杯安置角度的安全范围不同。为满足正常髋关节活动范围人工髋关节头颈比应大于22/12,人工髋关节活动范围随头颈比增大逐渐增大,随头颈比增大臼杯安置外展角和前倾角度安全范围逐渐增大,具体头颈比臼杯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下极值随前倾角增大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增大,且极差亦逐渐增大。外展角安全范围的上极值随前倾角增大逐渐减小,而下极值逐渐增大对称波动于45°上下且逐渐趋向于45°,最大前倾时外展角均为45°。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脊柱康复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脊柱康复床治疗,对照组传统推拿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有36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72%,而观察组仅28例治愈,治愈率为56%,两组患者治愈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病例数为47例,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病例为39例,总有效率为78%,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共出现3例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率为6%;对照共出现2例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率为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康复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与椎间融合修复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中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且随访时间≥1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1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6例,女50例;年龄为33~69岁,平均年龄42.7岁。均为单节段,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55例(男35例,女20例),累及L3~4节段3例,L4~5节段27例,L5S1节段25例,在其临床症状较重一侧进行经皮椎间孔镜下神经减压、髓核摘除术;采取椎间融合修复手术患者61例(男31例,女30例),累及L3~4节段5例,L4~5节段29例,L5S1节段27例,在责任椎间节段行椎板减压,切除椎间盘组织,植骨融合椎间关节,提供坚强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随访时观察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随访12~24个月,平均17.8个月。脊柱内镜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椎间融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首次、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内镜组优良率为92.7%(51/55),椎间融合组优良率88.5%(54/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同椎间融合修复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终板骨软骨炎中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疗效无差异,但脊柱内镜手术创伤小,住院治疗和恢复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6月~2009年6月应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男21例,女37例;平均年龄72.46岁(65~92岁)。依据Evans分型:Ⅰ型6例,Ⅱ型17例,Ⅲ型27例,Ⅳ型5例,Ⅴ型3例。致伤原因:骑车摔伤3例,交通事故损伤5例,跌倒损伤50例。结果平均随访6.5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4周,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损伤小,固定可靠,愈合率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笔者以小针刀结合TDP照射治疗枕大神经卡压综合征 4 6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 6例中 ,男 2 8例 ,女 18例 ;年龄 18~ 5 4岁 ,平均 34岁 ;病程 15d~ 8年 ;有颈部外伤史或劳损史者 16例 ,有受寒受凉史者 11例 ,无明显诱因者 19例 ;治疗时间 1~ 3疗程。1 2 临床表现 枕颈部皮肤麻木、钝痛 ,或烧灼样疼痛 ,可向头顶部放射 ,严重者伴局部肌肉痉挛 ;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 1 3处触及明显压痛。2 治疗方法2 1 小针刀治疗 患者坐位 ,头伏于桌面 ,局部消毒铺巾 ,自压痛点垂直进针 ,针体与颅骨垂直 ,刀口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驱血带在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采用手法闭合复位治疗胫骨骨折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19~56岁,平均42岁。术中复位后应用驱血带将骨折部位加压裹紧,维持复位,然后扩髓置入髓内钉固定。结果 5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患者均未行髓内钉动力化,骨折全部愈合。结论应用驱血带在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过程中,能有效地维持复位状态。在基层医院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LC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组行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骨折愈合率高且愈合质量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中粘度与高粘度骨水泥注入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对2012-10-2015-03采用PVP治疗且随访时间≥1年的1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使用骨水泥粘度不同分为2组:中粘度组71例,男21例,女50例,平均年龄为(68.6±8.6)岁,应用中粘度骨水泥进行治疗。高粘度骨水泥组47例,男15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69.1±8.9)岁,应用高粘度骨水泥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粘度组患者手术时间[(40.6±9.2)min]较中粘度组[(49.2±10.3)min]短,高粘度组患者骨水泥渗漏率[27.7%(13/47)]较中粘度组[36.6%(26/71)]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术后椎体前缘压缩改善程度及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低于术后24 h,术后12个月ODI评分低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术后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粘度与高粘度骨水泥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高粘度骨水泥操作简单,注射易操控,骨水泥渗漏率低,相对中粘度骨水泥手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