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卡介苗中TB -DNA定性或定量PCR实验的敏感区域 ,配制适合基层医疗单位实验室开展PCR实验的参照品 ,我们以国内结核病人常见病原菌 -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Pab编码基因上的 4 19bp段作为扩增靶序列 ,扩增引物为 5′—ACC、ACC、GAG、CGG、TTC、GCC、TGA—3′、5′—GAT、CTG、CGG、GTC、GTC、CCA、GGT— 3′[1] 。结果 :将卡介苗 1∶1;1∶10 ;1∶10 0 ;1∶10 0 0倍稀释后经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扩增 4 5个循环 ;4个浓度的卡介苗的拷贝数分别为10 6、10 5、10 4、10 3 ,CT值分别为 2 1.10~ 2 …  相似文献   
2.
AIDS是由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病毒特异性地侵犯并毁损CD4+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发生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1].目前国际公认的监测HIV感染者疾病进展和评价疗效的指标足CD4+T淋巴细胞数和血浆病毒载量[2].但就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ABO血型抗体之间的关系,国内尚鲜见相关报道.现回顾性分析24例AIDS患者ABO血型鉴定和抗体效价结果,旨在解决ABO疑难血型鉴定,保障患者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需输血的艾滋病(AIDS)病人贫血与自身免疫性溶血的关系。方法对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2016年140例贫血需输血的AIDS病人血液样本,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抗人球蛋白实验(Coomb′s Test)进行自身抗体免疫类型检测,并将病人血样置于4℃冰箱24小时后观察发生体外溶血情况,将两者结合进行分析。结果140例贫血需输血的AIDS病人中,131例(93.57%)检出自身抗体,发生体外溶血73例(52.14%)。自身抗体免疫种类为温抗体(WAs)IgG+C3d、IgG、C3d及冷抗体(CAs)IgM型。131例自身抗体以混合型抗体(DL)所占比例最大,其中(IgG+C3d、IgG、IgM)占58.78%(77/131);溶血占58.44%(45/77);(IgG+C3d、IgG)占10.69%(14/131),溶血占64.29%(9/14);(IgG、IgM)占3.82%(5/131),溶血占60.0%(3/5);(IgG+C3d、IgG、IgM、C3d)占3.05%(4/131),溶血占100.00%(4/4);单冷抗体IgM型占23.66%(31/131),溶血占38.71%(12/31)。结论贫血需输血的AIDS病人多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且与IgM型CAs相关性高。广泛性感染与Was诱导可促使CAs和抗-DL造成红细胞破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BV DNA定量PCR检测对临床应用复肝宁联合香菇多糖片联合治疗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Light Cycler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对门诊82例患者进行血清HBV DNA检测;分别观察用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HBV DNA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6个月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不规则抗体类型及性质,对两种交叉配血方法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12月在本院住院期间,需输血治疗的387例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及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  相似文献   
6.
AIDS患者是由HIV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细胞,并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感染性疾病.由于患者ABO血型抗体减弱或消失、凝集强度及亲和力下降,造成患者ABO血型鉴定反定型与正定型结果不相符合而成为疑难血型.  相似文献   
7.
王朔桂  孔亚红 《广西医学》2005,27(8):1156-115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46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前S1抗原检测,采用ELISA法对HBV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前S1抗原在HBeAg阳性组合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合者(P〈0.005);在130例HBV-M血清标志物均阴性的组合中均未检出前S1抗原,在“大三阳”组合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小三阳”组合者(P〈0.005)。结论血清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有不同的相关性,进一步证实了前S1抗原可作为HBV存在、复制及其传染性的标志。将前S1抗原和HBV血清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对提高HBV的检出率,减少漏诊、误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临床疑难配血产生的原因现状及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区内10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2003年1月~2012年4月疑难配血患者病历资料476 925份,对其中514例交叉配血不合的病例及经确认的抗体特异性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交叉配血不合原因中,不规则抗体最常见,占86.38%(444/514),其中又以同种抗体最常见,占52.25%(232/444),其次为自身抗体,占41.22%(183/444);抗体特异性鉴定中以Rh血型单一或联合抗体及多系统抗体混合为主,占86.19%(206/239),其次是MNSs系统单一抗体及多系统抗体,占10.88%(26/239),其中抗-Mur占为4.18%(10/239)。结论不规则抗体是导致本地区临床疑难配血的最主要原因,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及分布有地区特点。  相似文献   
9.
端粒、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起保护染色体未端不被缩短的作用;端粒酶位于端粒未端,其作用是合成端粒DNA序列,以延缓端粒随细胞分裂的不断缩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细胞分裂、组织增生、甚至是损伤的修复、再生的迹象。近年来由于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端粒酶的表达水平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已逐步成为新的肿瘤标志物和肿瘤治疗靶点〔1〕。端粒酶在细胞生长发育及肿瘤发生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且端粒酶全酶结构及其调控机制弄清楚,对于人类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治愈肿瘤疾病已为期不远了〔2〕,也为细胞的寿命的调控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4例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主要是不规则抗体或自身抗体,即抗IgG类抗体的干扰;另外,某些物质过高引起或破坏了红细胞(RBC)表面的电位差,使RBC的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而产生非特异性凝集时也可导致血型鉴定困难、交叉配血不合等现象。本文报告对4例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