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以其超灵敏度检测特性大大推动了超微量蛋白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发展,并在痕量病毒抗原蛋白超灵敏检测研究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传统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和新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并阐述该技术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蓝舌病病毒(BTV)和其他病原标志蛋白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创伤性失血患者血细胞比容(Hct)和酸碱度(p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从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本院急诊科和ICU救治的创伤后大出血的多发伤危重病例中,选择符合创伤评分和大量失血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108例。用血液分析仪检测并分别统计Hct(%)≤10、10-20和20-30,以及pH≤7.20、7.20-7.35、7.35-7.45和7.45的患者所占比例;用血凝仪(凝固法)检测各不同Hct组和pH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R、Angle和MA值,收集患者各预后指标做相关法分析。结果 Hct(%)各组中,20-30的患者比例最高48.2%(52/108),≤10所占者比例最低14.8%(16/108);各pH组中,7.20-7.35和≤7.20的患者比例占前2位,分别为40.7%(44/108),和30.6%(33/108)。随着Hct降低,PT(s)、APTT(s)、TT(s)和R(min)值逐渐增高,分别从16.86±5.55,46.13±23.26,21.21±9.72,10.21±3.91上升到25.01±9.84,94.44±43.84,27.83±11.07,17.6±4.86(P0.05或0.01),Fib(g/L)、Angle(°)和MA(mm)值却逐渐降低,分别从1.43±0.97,43.74±9.05,46.52±10.27下降到0.83±0.63,32.52±8.46,26.88±10.21(P0.05或0.01);pH7.45时,随着酸度增加,PT、APTT、TT逐渐增高,分别从14.84±3.79,35.06±16.68,16.24±4.11上升到25.1±10.38,86.9±39.61,29.5±12.75,MA、Angle值逐渐降低,分别从46.77±14.21,43.74±9.05下降到33.3±11.07,30.52±9.46(P0.01或0.05)。相关性分析:pH和Hct呈正相关(P0.01);R值、PT、APTT及预后指标与Hct、pH呈负相关(P0.05或0.01),Angle和MA值与Hct、pH呈正相关(P0.05或0.01);Fib与pH呈正相关(P0.01),TT与pH呈负相关(P0.01)。结论 随着创伤性失血患者Hct和pH的下降,其凝血功能障碍逐渐加重,且Hct水平越低其酸中毒越严重,预后越差;Hct和pH都是影响创伤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重度创伤患者首次输血时间用血情况及预后分析,以探讨规范大量输血协议(massive transfusion protocols, MTP)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重度创伤73例。以重度创伤患者从受伤到患者输注血制品的时间差为Δ t,根据Δ t将患者分为首次输血4 h内组( n=26)和大于4 h组( n=47),比较两组患者输注血制品总量。采用入院后的首次血常规﹑TEG﹑传统凝血等指标及Δ t对73例重度创伤患者28 d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73例不同预后重度创伤患者各项指标结果显示,患者以28 d死亡区分,42例为死亡组,其余31例为存活组,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血小板(PLT)、纤维蛋白聚合功能(Angle)、血小板聚集功能(MA)、纤维蛋白原(Fbg)均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DD)则明显增高( P<0.05或 P<0.01);73例重度创伤患者有26例首次输血时间4 h内,而47例在首次输血大于4 h,比较发现首次输血4 h内组患者输注血制品总量明显减少( P<0.01),病死率也明显降低( P<0.05)。73例重度创伤患者凝血相关指标判断28 d病死率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Fbg是患者28 d病死率的风险因素( P<0.05),Δ t是28 d病死率的保护因素( P<0.05),其他指标对重度创伤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重度创伤患者Δ t预测28 d死亡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74(95% CI,0.653~0.895)( P<0.01);Fbg预测的28 d生存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735(95% CI,0.616~0.854)( P<0.01)。 结论:4 h内首次输血可以明显降低重度创伤患者的28 d病死率和减少血制品的使用,Δ t和Fbg分别对28 d死亡和生存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规范的MTP体系建设对于提高重度创伤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体外实验引导下的个体化输血方案在创伤性凝血病(TIC)患者凝血纠正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7月到2021年7月来我院就诊TIC患者121例,以TEG体外实验指导下用血的患者52例为体外实验组,临床输血指南指导下用血的患者69例为非体外实验组。分析体外实验组和非体外实验组的7 d存活率、12 h凝血纠正率、ICU住院天数和住院死亡率。结果 在输注选择方面,体外实验组先输注冷沉淀的患者数目显著高于非体外实验组(P<0.05)。在临床评价方面,与非体外实验组相比,体外实验组,12 h凝血纠正率、7 d存活率、冷沉淀的输注量均显著增高(P<0.05),而ICU住院天数、住院死亡率、血浆和红细胞的输注量以及总用血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TEG体外实验指导下的临床输血方案能为患者提供个体化针对性输注,为急诊抢救TIC提供最佳凝血纠正方案的同时也节约了血液资源,为构建规范化危重症凝血紊乱的纠正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对于急性肺损伤合并重度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的急性肺损伤合并感染患者116例.评估患者入院到出院的临床症状及感染程度,将患者分为重度感染组66例和轻度感染组5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入院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