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6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人工神经-壳聚糖复合胶大气层 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借助人工神经修复10只大鼠坐骨神经缺损15mm,神经缺损7只为对照组,术后2个月,4个月行免疫组化,Osmium染色、Bodian染色,运动终板的特异染色、WGA-HRP神经示踪及大体观察。结果:术后2个月再生神经修复了坐骨神经的缺损,实验动物未出现排斥反应及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论:人工神经导管对缺损的坐骨神经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神经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硅壳荧光磁性纳米载体表面功能化后不仅仍具备荧光性、磁性功能,而且还具有携药和携基因潜能,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实现对细胞的标记功能。 目的:制备Fe3O4@SiO2(FITC)- 3-异氰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G2.0)纳米颗粒型多功能纳米载体,并评估纳米载体标记A549细胞的能力,在细胞内的分布及与细胞的生物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 观察性实验,于2006-06/2007-06 在首都医科大学化学生物学与药学院合成了纳米载体,2007-07/2008-07在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了复合纳米载体的生物评估。 材料和方法:15μL 3-异氰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195.12 mg 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G2)在无水甲醇环境中反应24 h,得到目的产物3-异氰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然后将合成好的Fe3O4@SiO2(FITC)与3-异氰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在甲醇溶液环境下,避光搅拌48 h,用永磁铁分离固体,并经无水乙醇洗后真空干燥,得到最终目标载体。 主要观察指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载体的大小和细胞内分布,Zeta电位测定其生理情况下电荷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FITC、DAPI和Lysotracker Blue细胞染色情况以评估载体在细胞内定位,CCK-8评估其对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计数法评价其标记细胞的效率。 结果:透射电镜分析表明,修饰的硅壳纳米载体大小约为80 nm,pH=7.4, 纳米载体zeta电位为+23.93 mV。透射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表明纳米粒主要存在细胞浆中,且能被溶酶体吞噬。CCK-8结果显示纳米载体的浓度高达1 g/L时仍无明显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计数结果表明,细胞摄取纳米粒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结论:成功制备了硅壳结构的荧光磁性纳米载体,主要分布在细胞浆中,且细胞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3.
哺乳动物的神经肌肉接头(NMJ)是被研究最多的突触结构。组织学染色为NMJ形态研究提供了良好途径。本方法总结以往各种染色方案,针对原有方法的染色背景偏重、神经末梢着染率低、显示不清晰、效果不稳定等缺点,综合Mesulam法和Bielschowsky法,摸索出一种改良乙酰胆碱酯酶-硝酸银双染法,染色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脑内的迁移和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大鼠脑内的迁移和分化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四肢骨的bMSCs,原代培养8~10 d后,同时用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反转录病毒上清转导bMSCs并进行抗性筛选,7~10 d可得到稳定表达EGFP的bMSCs,然后将EGFP标记的bMSCs通过侧脑室和尾静脉2种注射方式分别注入纹状体损伤的大鼠体内,进而观察bMSCs向脑内迁移和分化的情况。结果在移植后的大鼠脑内均观察到2种方式植入大鼠体内的bMSCs,这些EGFP阳性的细胞呈现出一些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并能表达一些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结论骨髓基质细胞中确实含有能够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植入PHPMA水凝胶对脑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抑制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合成 PHPMA水凝胶材料。利用此材料修补急性损伤的大鼠脑皮质缺损区 ,评价其对创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影响以及在神经组织再生中的作用。合成的水凝胶材料经检测分析性状后植入预先造成的大脑皮质空腔内 ,4周以后灌注取脑 ,观察植入材料和周围组织整合结果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在材料周围和内部的浸润状况 ,确定有无胶质瘢痕的形成 ,并进行超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植入材料可和周围组织良好整合 ,二者交界处细胞分布弥散 ,星形胶质细胞无过度聚集现象 ;植入材料内部有轴突样结构生长和血管发生。本研究结果提示 ,利用 PHPMA水凝胶填补脑损伤后的空洞可抑制胶质瘢痕的形成 ,有利于损伤部位神经组织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应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雪旺细胞和壳聚糖复合胶原导管,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20mm缺损,拟探索一种实验性提高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质量和速度的方法。术后8周、12周,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神经示踪等技术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术后8周、12周实验组大鼠新生的神经纤维已通过缺损部位,手术局部未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实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Ⅱ及对照组Ⅲ,与对照组Ⅰ相近。结果提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对缺损的坐骨神经修复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进神经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四逆散有效部位对嗅球损毁大鼠海马细胞发生的作用及CREB基因拷贝数量的影响。方法以细胞分裂标记物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似物Brdu腹腔注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和计数海马Brdu标记阳性细胞;使用MGB探针,采用TaqManTM技术,定量检测CREB基因拷贝数量。结果四逆散有效部位明显增加了海马齿状回(包括SGZ和hillus区)Brdu标记数量,同时增加了CREB基因拷贝数量。结论四逆散有效部位治疗通过增加CREB基因表达,对抗和逆转应激对海马神经元发生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方法来观察帕金森病模型大鼠D1和D2多巴胺受体(64周)的长时程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3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神经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神经再生修复研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选择SD雌性大鼠7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72只和正常组6只。造模后2,4,8,16,32,64周进行实验,每个时间点取6只模型大鼠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外6只模型大鼠和1只正常大鼠用于进行Westernblotting分析。②观察模型大鼠黑质和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度。③Westernblotting用来测定模型大鼠相对于正常大鼠纹状体多巴胺D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蛋白含量。结果:7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损伤2周后模型大鼠损伤侧纹状体的多巴胺1型受体免疫反应在2周和4周要弱于损伤对侧,8周及以后损伤侧纹状体内多巴胺1型受体免疫反应与损伤对侧没有显著性差异。损伤侧黑质的多巴胺1型受体阳性强度一直要弱于损伤对侧约20%,多巴胺1型受体阳性面积也小于损伤对侧。而纹状体内多巴胺2型受体的免疫反应则刚好相反,即损伤侧则强于健侧,从2周就开始上升约15%,到16周上升到顶峰(约30%),之后下降,于64周时下降到约5%。损伤侧黑质的多巴胺2型受体与酪氨酸羟化酶染色相似,几乎为阴性。②多巴胺D2受体在损伤侧纹状体从2周时开始上调,到16周达到高峰后回落,直到64周仍高于正常水平。与多巴胺D2受体相反,多巴胺D1受体在损伤侧纹状体于2周和4周下调,到8周以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同时,多巴胺D1受体免疫反应强度在损伤侧黑质表达持续减弱且阳性面积也减小。结论:帕金森病在纹状体失去多巴胺能神经支配后多巴胺D2受体上调,多巴胺D1受体先下调后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四逆散有效部位对嗅球损毁大鼠探索行为、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敞箱和Morris水迷宫研究四逆散有效部位对嗅球损毁大鼠水平、垂直运动和学习记忆等行为学变化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有效部位大剂量、中剂量明显增加了嗅球损毁大鼠的垂直运动.学习记忆方面,四逆散有效部位治疗组潜伏期显著缩短,中小剂量组20%边缘区域运动明显缩短,80%中心区域运动增加.结论四逆散有效部位能改善大鼠嗅球损毁4周后出现的探索行为减少、学习记忆障碍.学习记忆的增强可能与四逆散有效部位发挥抗抑郁药样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体IgG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Wistar乳鼠痉挛发作模型抗痉挛的作用机制及其对脑内FOS蛋白的影响。方法 从母鼠取血后提取γ球蛋白,采用离子交换法(DEAE-52)提纯大鼠母体IgG。将30只Wistar乳鼠随机分为3 组:对照组(n=6),NMDA组(n=12)和母体IgG组(n=12)。母体IgG组生后第11天起,于上午8:00时连续给予皮下注射所提取的各自母体IgG 10 mg?kg-1?d-1,所有注射剂量均稀释至5 mL。对照组和NMDA组同时同部位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NMDA组和母体IgG组生后第15天在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母体IgG 1 h后,给予腹腔注射NMDA 15 mg?kg-1?d-1,诱发大鼠痉挛发作,制作Wishar乳鼠痉挛发作模型。对照组则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 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5 mL?kg-1。观察比较NMDA组和母体IgG组痉挛发作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乳鼠脑神经细胞FOS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数量。结果 ①对照组始终未出现临床症状。NMDA组抱团样发作总次数较母体IgG组明显增多(336次 vs 109次, P<0.05);NMDA组致痫症状评分为5.67分,母体IgG组为3.5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2)。母体IgG组抱团样发作潜伏期≥40 min的比例为80%,NMDA组为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②NMDA组FOS蛋白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其中以皮质、梨状皮质、海马和丘脑表达最多,染色深,其中皮质Ⅰ~Ⅴ均可见大量的FOS蛋白阳性细胞。母体IgG组FOS蛋白阳性细胞在以上各个脑区表达普遍减低。结论 NMDA组FOS蛋白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色深, 其表达是对损伤刺激的早期反应,乳鼠痉挛发作模型FOS蛋白表达和NMDA受体分布部位基本一致。皮质、丘脑和海马、梨状皮质等边缘系统可能是NMDA诱导痉挛发作的主要结构。母体IgG具有抗痉挛作用,并可脑内使FOS蛋白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