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经扩大的三角肌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经扩大的三角肌入路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27例,其中22例资料完整.自肩峰向下,于肩关节外侧正中作8~10 cm的纵形切口(自肩峰至三角肌附丽点),钝性劈开三角肌至三角肌肱骨止点,在肩峰下5 cm处显露并保护腋神经,显露肱骨近端,骨折复位后采用解剖型接骨板固定.结果 本组平均随访18个月(8 ~34个月),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1周.疗效评定按Neer评分:优10例,良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27%.无腋神经损伤的患者.结论 经三角肌正中纵切口显露肱骨近端,游离并保护腋神经,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术后恢复良好,随访效果满意,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外固定架在桥式、交腿皮瓣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上3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所有采用外固定架固定的皮瓣均成活,其临床并发症最少。结论 外固定架在桥式、交腿皮瓣中的应用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固定方式下,采用加长或普通两类骶髂螺钉固定治疗双侧骶骨骨折的稳定性.方法 使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双侧骶骨纵行骨折(Tile C型)模型,模拟使用加长、普通两类骶髂螺钉采用7种不同固定方式进行固定,并在模拟站立位状态下比较骨盆后环的竖直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结果 竖直方向600N力载荷加载后,骶1上表面的向下位移和后旋角位移比较显示,骶t、骶2层面各自1枚加长骶髂螺钉均比同层面的2枚双向普通骶髂螺钉固定的稳定性高;骶1、骶2层面各置1枚加长骶髂螺钉的组合比两个层面各双向置2枚普通骶髂螺钉的组合固定的稳定性高;骶1和骶2双层面加长骶髂螺钉组合固定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单层面的加长骶髂螺钉固定;骶1和骶z双层面双向4枚普通骶髂螺钉组合固定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单层面双向2枚普通骶髂螺钉组合固定,也明显优于双层面双向2枚普通骶髂螺钉组合固定.在竖直稳定性方面,骶2层面加长和普通骶髂螺钉固定均优于骶1层面的相应固定;在旋转稳定性方面,骶1层面的加长和普通骶髂螺钉固定均优于骶2层面的相应固定.结论 针对Tile C型双侧骶骨纵行骨折,应尽可能选择骶1、骶2加长骶髂螺钉固定,二者组合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新月形骨折的深入研究,提出新月形骨折病理解剖学分型,并探讨其对手术治疗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65例新月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0例,女25例;年龄17~70岁,平均(47.4±12.7)岁。根据骨盆新月形骨折线与骶骨翼、骶骨侧嵴等解剖标志的关系将新月形骨折分为3型,对不同的骨折分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和手术入路。术后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对骨盆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根据新月形骨折病理解剖学分型:Ⅰ型16例(24.6%),Ⅱ型30例(46.2%),Ⅲ型19例(29.2%)。65例患者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4.6±3.2)个月。根据Matta影像学标准:优59例,良6例,可0例,差0例,优良率100%。Majeed功能评分优62例,良3例。结论:根据骶髂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骶骨侧方骨嵴隆起的位置对新月形骨折进行分型,并据此选择手术方式的可行性较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分阶段康复干预对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LSS行PLIF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药物、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术后1周内给予踝泵、直腿抬高训练及肩、肘、髋、膝关节活动度训练,手术7 d后佩戴腰围并借助步行器开始行走训练,手术7~10 d内择期出院),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内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后续进行分阶段康复干预(术后2~4周给予呼吸训练、侧卧抬腿、仰卧抬腿训练;术后5~12周给予双桥训练、单桥训练、侧桥训练及四点跪姿撑体训练)。于手术前、手术后12周时分别对比2组患者腰痛程度、腰椎功能、行走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改善情况。 结果 术后12周时2组患者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无痛行走距离、动静态平衡能力、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指标均较手术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观察组疼痛评分[(1.10±0.25)分]、ODI评分[(14.81±3.05)分]、静态平衡能力结果[重心左右偏移距离(160.12±31.35)mm、前后偏移距离(151.81±47.33)mm]、动态平衡能力结果[移动重心所需时长(22.12±3.80)s]、腹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8.12±9.38)s]及背肌等长收缩耐力结果[(57.50±9.17)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1)。 结论 术后分阶段康复干预能进一步缓解LSS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腹背肌等长收缩耐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