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猝死风险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85例合并有AF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选取63例AF类型相匹配的患者。根据HCM Risk-SCD猝死风险预测模型,将63例HCM合并AF患者分为中高猝死风险组(n=18)和低猝死风险组(n=45)。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导管射频消融的远期预后。结果:平均随访期为(41.7±36.4)个月。中高猝死风险组患者首次消融成功率明显低于低猝死风险组(22.2%vs 53.3%,P=0.021)。中高猝死风险组患者重复消融后远期预后差于低猝死风险组(33.3%vs 73.3%,P=0.00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直径(OR=1.915,95%CI 1.071~3.445,P=0.006)和患者5年猝死风险(OR=2.901,95% CI 1.203~4.679,P=0.008)是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中高猝死风险HCM患者首次AF消融的有效性和重复消融的远期预后均差于低猝死风险HCM患者;对这些患者实施AF射频消融,尤其是重复消融应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及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是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需要克服的一个难关.本研究的目的 是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效果以及影响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因素,以提高消融术成功率,预防复发.方法 232例两次行房颤射频消融的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Lasso环状电极导管标测,明确其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并在CartoTM系统指导下予以消融.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各合并症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关系.结果 232例第2次消融术病例术中标测示44例次(19.0%)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且术中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部位(Gap)多存在于左肺静脉前上部65例次(28%)、前下部49例次(21.1%)、右肺静脉后上部59例次(25.4%)及后下部61例次(26.3%).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2),且性别、房颤病史、体重指数、左心房内径、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VEF恢复组与未恢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环肺静脉隔离术后,经长时间随访有约80%的患者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并且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存在易恢复区,多集中于左肺静脉前上部、前下部、右肺静脉后上部及后下部.年龄是房颤消融术后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永存左上腔静脉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在无其他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的人群中发生率约为0.3%.与其他入心大静脉类似.永存左上腔静脉有心肌袖分布,因此也可能导致房性心律失常.然而因其发生率较低,左上腔静脉起源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报道少见,其安全性有待评价.现报道一例左上腔静脉起源房颤消融导致延迟性心脏压塞的治疗经过.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长期效果以及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具体部位,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复发。方法 232例再次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射频消融的患者,采用Lasso环状电极标测,明确其心房-肺静脉电位恢复部位,并在CARTOTM系统指导下予以消融。结果 232例第2次手术病例术中标测示44例(19.0%)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且术中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部位多存在于左肺静脉前上部65例(28%)、前下部49例(21.1%)、右肺静脉后上部59例(25.4%)及后下部61例(26.3%)。28例行第3次手术,术中标测示无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的有16例(57.1%)。5例第4次手术术中标测仅有1例左下肺静脉电位恢复。结论环肺静脉隔离术后,随着随访时间延长肺静脉电位传导有恢复的趋势,并且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存在易恢复区,多集中于左肺静脉前上部、前下部、右肺静脉后上部及后下部。部分心房-肺静脉电位传导经多次手术可达完全隔离。  相似文献   
5.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中常见的继发性损害,病情发展急重,往往需要手术清除血肿。我院自1998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中有16例在非手术治疗中自行消散,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新郑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成两组,39例为对照组,治疗方式为常规药物治疗,41例为观察组,治疗方式为消化内镜治疗,对不同治疗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出血控制时间、彻底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间在血红蛋白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则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消化内镜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病情,缩短出血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胖对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择在本中心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并能按计划完成随访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指数(BMI)将患者分为正常体重(24.0kg/m2)、超重(24.0~27.9kg/m2)及肥胖(≥28.0kg/m2)3组。在接受初次导管消融术后,所有患者由固定医生进行随访。通过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评估肥胖与术后复发间的相关性。结果:34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访时间为(12.5±9.7)个月,在接受1次消融术后,137例在随访期复发,故本组1次消融成功率为59.9%。根据BMI,分别有109、167、66例属于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组。3组间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房容积(OR,1.006;95%CI,1.00~1.01;P=0.04)及房颤持续时间(OR,1.06;95%CI,1.03~1.08;P0.001)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及超重对于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结果无明显影响。仅有房颤持续时间及左房容积可预测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入选2005年至2012年共57例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采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环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术,附加二尖瓣、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及左心房碎裂电位消融以改良基质。结果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导管消融术,平均手术时间(192±36)min,X线曝光时间(28±8)min,随访时间(3.1±2.0)年,单次消融成功率42.1%,多次消融成功率61.4%,其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消融成功率36.4%,非梗阻性患者成功率67.4%(P=0.031)。结论环肺静脉消融结合基质改良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房颤在有经验的治疗中心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分光光度法测定啤酒铁含量及显色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是人体组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元素之一 ,如果缺铁 ,机体血色素减少 ,贫血 ,容易得病。测定食品中铁具有营养意义外 ,同时 ,还可以检测操作流程、环境、食品添加剂造成的污染。本文讨论两种显色剂与铁二价离子生成稳定化合物的最佳用量 ,以便能准确快速有效的测定食品中微量铁的含量。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和仪器。1.1.1 浓盐酸 (分析纯 )。1.1.2 铁标准溶液 先把浓硫酸 10ml慢慢加入 5 0ml蒸馏水中 ,然后准确称取 0 .70 2 0gFe(NH4 ) 2 (SO4 ) 2 ·6H2 O放入上述准备好的硫酸水溶液中 ,溶解后 ,定量的转移至 1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时空电图离散度(STED)引导的驱动灶消融联合肺静脉隔离术(PVI)对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STED标测方法识别房颤患者的驱动灶。将108名患者根据消融方式和效果分为三组:单纯PVI(A组),PVI合并STED标测区域消融后患者房颤终止(B组),PVI合并STED标测区域消融后患者房颤未终止(C组)。结果:在行PVI前后的标测都提示大多数STED区域位于左心房的顶部及房间隔。在通过第一次及第二次STED区域消融终止房颤的患者分别为29例(29/46,63.1%)和3例(3/17,17.6%)。在PVI前后的标测显示,三组离散度面积大于70%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重新标测后,C组的离散面积>70%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4)。在STED引导的消融下,C组消融面积的中位数明显大于B组(9.45%vs6.05%, P=0.04)。经过(181.4±31.5) d的平均随访后,三组间房性心律失常的缓解率有显著差异(A组为75.8%,B组为87.5%,C组为50.0%;P=0.02)。结论:STED方法对房颤驱动灶的识别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