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肠组织自体荧光光谱的判别诊断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利用激光诱导自体荧光对大肠正常与肿瘤组织进行可靠的判别与诊断。方法:利用自体荧光在体检测系统在结肠镜下测量获取组织自体荧光光谱,采用一种多元判别算法对光谱进行判别分类。结果:所建立的多元统计判别算法可以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区分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对未知组织进行判别的灵敏度为80%,特异性为84%。  相似文献   
2.
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差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信号在肠壁各层的分布差异,为荧光法诊断早期大肠癌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共聚焦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系统采集与分析15例大肠正常组织和癌组织的显微自体 荧光图像。结果:正常组织的固有层和粘膜下层呈现很强的荧光信号,腺上皮细胞荧光很弱,癌组织中癌细胞的荧光信号很弱,癌间质中呈现分散的小片段荧光信号。正常组织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的自体荧光强度显著地高于癌组织(P<0.001),结论:大肠正常组织各层荧光强度显著地高于癌组织对应深度的荧光强度,癌变后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和生化成分的改变是癌组织自体荧光强度降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常结肠组织和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存在差异 ,主要表现在正常组织的荧光强度高于癌组织 ,二者有各自的特征峰 ,这是自体荧光光谱分析用于早期诊断的前提。现主要从两个方面解释产生这种荧光差异的原因。一是癌变后组织的生化环境发生了改变 ,如癌组织能特异性聚集血卟啉 ,所以癌组织的荧光谱在 6 90nm处存在特征峰和荧光强度高于正常组织。其二是肠壁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态结构的改变 ,由于粘膜下胶原组织被癌组织代替和粘膜增厚的滤网效应 ,使从组织粘膜表面所能采集的荧光减少。到目前为止结肠组织内荧光分子和他们的空间分布尚未完全清楚 ,所以产生这种荧光差异的确切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肠正常组织和腺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图像差异与肠壁不同结构层次的荧光强度差异.方法:采用共聚焦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系统采集与分析结肠正常和腺癌组织的自体荧光图像.结果:结肠正常组织自体荧光图像能清楚显示肠壁的三层结构,自体荧光主要来自于细胞间质和粘膜下层,上皮细胞的荧光强度很弱;腺癌组织的肠壁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荧光强度主要来自于粘膜下层;腺癌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强度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5),表明自体荧光分析法用于大肠癌的诊断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适用于胃肠道肿瘤的内镜下新型光学成像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肠道病变 (包括癌症 )的高发病率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其诊治手段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常规胃肠内镜诊断是基于粘膜和粘膜下异常的总体形态特征而做出的。现有内镜靠肉眼在白光照射下观察 ,只能发现形态或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的病灶 ,如突起的肿块、凹陷的溃疡 ,且能被察觉的腺瘤样息肉的直视差别准确性也较低。而对于微小的、扁平病变或慢性肠炎、Barret食管等没有显著表征的病变 ,根本无法发生 ,常导致漏诊。此外 ,现有方法是利用组织的形态和颜色特性进行诊断 ,对怀疑对象仍需取样活检加以证实。活检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但活检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