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女性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在北京北方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产后1个月的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5个月的追踪随访,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孕前、分娩前、产后1个月、6个月的体重;在产后6个月,用半定量的食物频数法,收集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究影响产后体重滞留的因素结果孕前BMI 24.0 kg/m~2即孕前超重或肥胖者,产后1个月体重滞留约(6.4±5.5)kg,产后6个月,体重较孕前增加了(4.9±5.8) kg,均显著高于孕前BMI正常的女性;孕期增重过多,产后体重滞留程度大于孕期增重适宜以及孕期增重不足的女性(P0.05);当脂肪供能比超过推荐值时,产后1个月、6个月BMI明显增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孕期增重、产后6个月的喂养方式与产后体重滞留有关,孕期增重越多,产后6个月体重滞留越严重(β=0.73,P0.001);与母乳喂养相比,产后6个月混合喂养的女性,更容易发生产后体重滞留(β=0.16,P=0.027)。结论孕期增重、每天能量摄入、产后6个月的喂养方式会影响产后体重的恢复,孕期增重过多,每天能量摄入过高是产后6个月体重滞留的危险因素;而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包括纯母乳喂养和以母乳喂养为主)是产后6个月体重滞留的保护因素,其中孕期增重是产后体重滞留最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出生后0~24月,婴幼儿将经历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辅食添加、摄入成人食品等一系列过程,该时期的一些膳食选择可能会影响到后期的饮食习惯,因此该阶段是建立健康膳食模式的关键时期.蔬菜和水果的摄入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文从4~24月龄婴幼儿的蔬菜水果摄入情况、影响婴幼儿蔬菜水果摄入的因素及其对生命健康的影响等多角度进行了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TKA)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便利抽样方式选择2021年1月—2022年4月在莆田市中医医院行TKA术治疗的84例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老年TKA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老年TKA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总分为(46.60±4.83)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居住情况、文化程度的老年TKA病人出院后延续性护理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性别、居住地、手术侧别、既往住院经历、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合并其他慢性病与老年TKA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TKA病人自我效能得分为(20.22±3.48)分、膝关节功能得分为(50.49±3.18)分,与延续性护理需求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82,-0.356,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独居、文化程度低、自我效能低、膝关节功能差是老年TKA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老年TKA病人延续性护理需求较高,其受居住情况、文化程度、自我效能和膝关节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膳食等因素对孕早期女性铁营养状况的影响,为预防铁缺乏及缺铁性贫血,降低相关不良母婴健康结局发生风险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在2018年11月至1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建档产检的孕早期女性中共招募到388名孕早期女性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人口统计特征、人体测量特征、分娩史、孕早期铁营养状况指标和膳食频率信息。统计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各组间铁营养状况差异分析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均为双侧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膳食模式,计算各膳食模式因子得分。以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 SF)<30μg/L为铁缺乏标准,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上述因素对孕早期铁缺乏症的影响。结果:研究对象平均血清铁蛋白水平为(50.4±35.3)μg/L,共有铁缺乏者121例(31.2%),其中铁减少(iron depletion, ID)、缺铁性红细胞生成(iron deficiency erythropoiesis, IDE)和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孕期增重以及产后膳食对产后体重滞留的影响 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在北京北方医院进行产后复查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产后1个月、6个月进行追踪随访,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孕前、分娩前、产后1个月、6个月的体重;用半定量的食物频数法,收集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信息。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以及膳食摄入量与产后体重滞留的关系。结果 孕期增重(β = 0.73, 95%CI: 0.52~0.71,β = 0.67, 95%CI: 0.51~0.77)、软饮料摄入量(β = 0.14, 95%CI: 0.14~1.34,β = 0.15, 95%CI: 0.05~1.53)与产后1、6个月体重滞留呈正相关关系,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喂养方式分层后,孕期增重、软饮料摄入与产后1个月、6个月喂养方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孕期增重与产后软饮料摄入与产后体重滞留有关,与软饮料摄入量相比,孕期增重是产后体重滞留更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营养素养是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针对营养素养的评价研究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特定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的营养素养评价工具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营养素养概念、近几年国内外针对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儿童青少年、老人、孕产妇)营养素养相关评价工具及其维度、信效度和应用范围进行综述,结合目前我国所面临的营养问题,为今后针对不同人群营养素养工具的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市妇女孕期膳食炎症指数水平,探讨膳食炎症指数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北京市某妇幼保健院进行产检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收集孕妇的基本信息、生育史、膳食信息、本次妊娠情况,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CRP、TNF-α、IL-1β、IL-4、IL-6、IL-10),计算孕期膳食炎症指数。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膳食炎症指数与孕期增重、新生儿出生体重、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等妊娠结局的关联。结果 113名孕妇孕期平均膳食炎症指数均呈正态分布。与膳食炎症指数较低者相比,膳食炎症指数较高的孕妇血清中CRP、TNF-α和IL-6浓度明显增高。孕期膳食炎症指数水平会显著影响孕期增重(P=0.009),孕期和孕早期膳食炎症指数升高会导致孕早期增重不足(P=0.031);孕晚期膳食炎症指数的升高会显著增加新生儿低出生体重(P=0.020)和早产风险(P=0.024);孕期平均膳食炎症指数升高会增加胎儿窘迫的风险(P=0.048)。结论 孕期膳食炎症指数影响孕期增重,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早产、胎儿宫内窘迫等风险,建议孕妇在孕期应注重科学饮食,降低膳食炎症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孕中期妇女体成分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北京市某妇幼保健院进行产检孕妇为研究对象,在妊娠24~28周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以明确是否存在GDM,并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孕妇体成分.最终获得124例诊断GDM的孕妇作为病例组,130例血糖正常孕妇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孕期和哺乳期暴露PM2.5对子代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维生素C及槲皮素是否具有改善孕期和哺乳期暴露PM2.5对子代小鼠生长发育影响的能力。方法收集2016年非采暖期北京市某地区PM2.5样品,以无菌PBS配制不同浓度的PM2.5溶液。将健康ICR孕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PM2.5低、中、高剂量组,VC干预组和槲皮素干预组。各组母代小鼠于孕期及哺乳期共进行8次气管滴注,PM2.5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3.75、7.5、15 mg/kg PM2.5溶液,VC和槲皮素干预组给予15 mg/kg PM2.5溶液,空白对照组给予干净滤膜洗脱液;各组母代小鼠于孕期和哺乳期每天灌胃,VC及槲皮素干预组分别予以100 mg/kg的VC或槲皮素溶液,其他各组予以溶剂。观察记录母鼠和仔鼠整个实验周期内体重、进食量,和子代小鼠生长发育、神经发育指标达标的时间。结果子代小鼠PM2.5高剂量组PND14的体重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子代雄性小鼠PM2.5剂量组门齿萌出(下)、睾丸下降、平面翻正、负向地性、悬崖回避达标时间明显比空白对照组迟缓(P0.05),VC、槲皮素干预组平面翻正、悬崖回避达标时间比PM2.5高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槲皮素干预组门齿萌出(下)达标时间明显改善(P0.05);子代雌性小鼠PM2.5剂量组门齿萌出(上、下)、负向地性、悬崖回避、空中翻正达标时间明显比空白对照组迟缓(P0.05),VC、槲皮素干预组悬崖回避、空中翻正达标时间比PM2.5高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孕期和哺乳期一定剂量PM2.5暴露影响子代小鼠早期生理及神经反射的发育,VC和槲皮素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此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脉供血不足以致毛细血管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深溃疡和肢端坏疽等症状。有文献报道糖尿病足被截肢者占了非外伤性下肢截肢者的50%,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者约0.9~1.7%,老年糖尿病患者则高达2.8~14.5%,成为现代病中的第三大杀手。预防是治疗的关键,充分认识糖尿病足的危害性,加强足部护理,可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对提高今后的生活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