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检测血浆中微量亚甲蓝的高灵敏荧光分光光度法。方法:利用羧甲基-β-环糊精对亚甲蓝荧光信号的增敏作用,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血浆中的微量亚甲蓝。结果:亚甲蓝检测浓度在0.0080.2μ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包合反应20 min后体系荧光强度稳定,20、40、60、120 min的RSD为0.57%。高、中、低浓度的日内RSD分别为0.36%、0.53%和0.92%,日间RSD分别为2.31%、2.62%和5.43%;回收率为97.04%0.2μmol/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0)。包合反应20 min后体系荧光强度稳定,20、40、60、120 min的RSD为0.57%。高、中、低浓度的日内RSD分别为0.36%、0.53%和0.92%,日间RSD分别为2.31%、2.62%和5.43%;回收率为97.04%107.70%。20个实际样品亚甲蓝残留量均在线性范围内,且低于规定最大残留量。结论:本方法准确、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可直接用于血浆中微量亚甲蓝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病毒灭活血浆在1年保存期内不同时间点成分的质量变化。方法 30人份全血制备新鲜血浆和病毒灭活新鲜血浆,同一人份制备的新鲜血浆分两组留样,一组为不灭活的新鲜血浆,另一组为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分别检测每组样本保存不同时间后的凝血因子活性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结果病毒灭活前后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的含量比较发现,灭活前后血浆凝血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的含量在病毒灭活前后有差异。同时还发现,FⅡ:C、FⅤ:C、FⅦ:C和FⅩ:C的含量在冻存期间呈缓慢下降趋势,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还能维持在70%以上。而FⅧ:C和FⅨ:C在冻存后含量迅速下降,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仅维持在30%~50%。Fib在冻存期间的含量也呈逐渐下降趋势,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约维持在60%。结论作者认为应加强对病毒灭活血浆质量标准及血制品冻存等操作规程的研究,在保证输血安全的同时应确保输注血浆成分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站2010~2013年病毒灭活过程中血浆的报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改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避免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伤害.方法 总结2010~2013年病毒灭活血浆量以及血浆在病毒灭活过程中报废的数量,统计灭活过程中的报废率及不同报废原因所占的比例,并进行分析.结果 四年时间内病毒灭活过程中共报废血浆89袋,占总灭活量的0.049%,其中穿刺破损75袋,血浆转移过程中钢针脱落14袋.结论 病毒灭活过程中血浆报废主要是穿刺连接过程中破损报废,但总体报废率呈稳定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已知细菌的效果.方法 用高浓度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作为指示菌株,接种入血浆,采用 BacT/Alert全自动血培养仪进行细菌筛检,观察细菌灭活效果.结果 亚甲蓝结合可见光照射后的血浆中没有检测到细菌,而未灭活的血浆样本通过BacT/alert全自动血培养仪检测到细菌.结论 初步证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检测血浆中微量亚甲蓝的增敏荧光分光光度法.方法 利用β-环糊精对亚甲蓝荧光信号的增敏作用,以665 nm为激发波长,685 nm为发射波长,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血浆中的微量亚甲蓝.结果 亚甲蓝浓度在0.089~3.57 μmol/L范围内,该增敏荧光光度法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 8,日内变异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同时快速测定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片中盐酸阿米洛利和氢氯噻嗪含量的方法。方法:在该复方制剂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与盐酸阿米洛利/氢氯噻嗪含量之间,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该两组分的多元校正模型;根据模型结合该制剂的量测光谱,分别计算两组分的含量;同时与标准含量测定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比较。结果:建立的盐酸阿米洛利和氢氯噻嗪的校正模型中,校正集相关系数均为0.9962,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2、0.9903,校正集的均方根残差分别为0.0252、0.1735,预测集均方根残差分别为0.0516、0.3548。2种方法含量测定结果一致。结论:建立的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实现了该制剂中两组分含量的快速、同时、直接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膜回浆法(Bc)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和血细胞分离机(Trima)制备的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活化状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BC和Trima制备的血小板在5d保存期内血小板表面CD62P和血浆可溶性cD62P(scD62P)的表达。结果在O~5d的保存期内,两种方法制备的血小板表面CD62P和血浆sCD62P的表达均随保存时间推移而增加;BC制备的浓缩血小板CD62P阳性率和血浆sCD62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Trima制备的单采血小板。结论BC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活化程度高于Trima制备的单采血小板,其制备工艺需改进,以减少血小板活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采用一次性血液分离加新型去白系统LRS(LeukoReduction System去白系统)技术去除白细胞的单采血小板质量和输注疗效。方法:对随机抽样的30例使用新型LRS技术采集的单采血小板进行检测,以了解LRS白细胞去除单采血小板产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等指标,并对输注疗效跟踪调查。结果:血小板含量(2.76±0.31)×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0.05±0.04)×10^6/袋;红细胞混入量(0.028±0.015)×10^9/袋;临床输注没有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结论:采用新型LRS去除白细胞技术,一次性血液分离采集血小板的同时去除白细胞效果显著,所采的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符合国家要求,显著降低白细胞混入量,有效预防了白细胞残留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10.
连续过滤去除白细胞单采血小板质量及输注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连续过滤白细胞去除单采血小板质量和输注疗效。方法检测连续过滤白细胞去除单采血小板产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pH值等指标,并对输注疗效跟踪调查。结果血小板产量(3.10±0.31)×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0.08±0.07)×106/袋;红细胞混入量(0.02±0.01)×109/袋;没有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结论单采血小板过程中连续过滤白细胞,能够进一步降低白细胞混入量,有效预防白细胞残留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