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激酶(UK)对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5年10月本院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溶栓组,接受UK100万~150万IU治疗;以2003年10月~2004年9月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血栓通注射液6~10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治疗,采用改良的爱丁堡与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组评价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治疗后溶栓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迅速下降,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心功能关系。方法:测定健康志愿者40例(对照组)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9例的血清CRP浓度,同时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结果:AMI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中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心功能Killip分级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血清CRP水平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r=0.38,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与心功能Killip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院外或急诊经静脉溶栓加补救性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确诊病例分为3组,A组:溶栓+PTCA;B组:为仅行溶栓术者;C组:仅行PTCA术者。三组患者分别于AMI后第1、4周行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评价该项治疗对老龄AMI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紧急溶栓加补救性PTCA组术后各观察指标第1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术后第1周与第4周中,A组与B、C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均〈0.05)。B组术后第1、4周各项观察指标比较,WMSI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术后第4周较术后第1周LVEF(%)、ESVI、WMSI也有改善(P〈0.05)。结论:老龄AMI患者进行院外或急诊经静脉溶栓加补救性PTC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改善左室重构,提高左室功能,其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溶栓术或单纯PTCA术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用葛根素注射液静滴,对照组48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2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2组疗效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5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3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通过静脉应用PGE1或NP,比较两者疗效,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我院2003-01~2005-06住院患者22例,来自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患者12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14.52±9.86)岁。心内畸形包括:V SD 13例,V SD并PDA 7例,PDA 5例,右室双出口(DORV)1例,V SD并A SD 4例,A SD并PDA 3例,PDA并主动脉弓发育异常1例。所有病例均行经皮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经超声测左右心室射血分数(EF),同时监测血压(m BP)、心率(HR),其中有29例行核素肺灌注扫描,26例心导管检查并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侧脑室引流加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效果。方法对12例脑室出血患者进行侧脑室持续体外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结果生存9例,死亡3例。3例昏迷及6例浅昏迷患者入院后3~6天清醒,4例健康生存,可从事轻体力劳动,5例需人照顾;2例深昏迷及1例中昏迷患者死亡。结论侧脑室引流加脑脊液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脑室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缺血性心脏病(ICM)患者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25例ICM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40例,按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替米沙坦80 mg/d;依那普利组42例,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依那普利10 mg/d.3组连续观察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1年,以彩色多普勒检测并计算左心室心肌质量(LVMw)、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T%).同时测定患者6 min步行距离(6MWD),并分别于以上时间利用Holter记录24 h内心肌缺血次数.以评价替米沙坦对ICM患者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经治疗6个月及1年后,替米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LVMW及24 h内心肌缺血次数的减少;LVEF、△T%以及6MWD的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后作用更显著(P<0.01),且替米沙坦组略优于依那普利组.结论 替米沙坦能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室重构及左室收缩功能,同时明显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胺碘酮合用硝酸异山梨酯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myocardialischemia,SMI)伴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ventricularcontraction,PVC)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9例冠心病SMI伴PVC患者随机分3组,其中A组32例口服胺碘酮加安慰剂;B组33例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加安慰剂;C组34例口服胺碘酮和硝酸异山梨酯。前两者作为对照组,后者作为治疗组。评价内容包括血压、心率、二重乘积、PVC改善情况以及心电图ST段压低次数、ST段压低持续总时间、心肌缺血总负荷等。结果:99例中2例因口服硝酸异山梨酯后不能耐受而退出治疗,余97例完成疗程。3组用药后上述观察指标差异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治疗组最明显。治疗组与两对照组比较,心率、二重乘积、PV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用药前后自身比较上述指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SMI的发作次数以及其持续总时间显著减少(P<0.01),心肌缺血总负荷也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血压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合用硝酸异山梨酯治疗SMI伴PVC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波时限及离散度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确诊65例患者采用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记录(纸速50mm/s),4次/月,记录的心电图取基线平稳,图形清晰的心动周期进行采样测量,12导联P波宽度测量后,取最大P波时限(Pmax)及最小P波时限(P~),两者的差为P波离散度(Pd)(即Pd=Pmax-Pmin)。以Pmax≥110ms、Pd〉t40ms为阳性标准,随访1年,并对所有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P波离散度(Pd)和P~明显增大(P〈0.01),当患者心电图Pmax≥110ms时,其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心房颤动的灵敏度最高,但特异性却不如Pdt〉40ms及(Pmax≥110ms)+(Pdt〉40ms),而且阳性预测值也明显低于后两者。其中以(Pmax≥110ms)联合(Pd≥40ms)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最高。另外患者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ax联合Pd在CHF患者中并发心房颤动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联合利用这两项指标来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特别是那些未被体表心电图证实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1 对象与方法 我院2002年3月~2005年10月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65~88岁,平均70.3岁。病程1.14个月,平均2个月。入院时意识清醒15例,模糊3例,昏迷2例。一侧瞳孔散大1例。头痛14例,呕吐15例,失语8例,精神症状3例,癫痫或卒中样发作7例。GCS评分3~5分1例,6~8分4例.9~15分15例。CT示脑室受压伴中线明显移位15例.血肿量均〉40ml.其中4例〉100ml。采用YL-I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局麻后根据CT片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