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路两种不同的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2009年6月治疗的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B组),术后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2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椎间高度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充分减压及有效植骨融合,自体植骨或钛网融合器+锁定钢板固定牢固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较好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β连环素在腰椎间盘退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A组,21例)和腰椎骨折伴截瘫患者(B组,14例)髓核组织中β连环素的蛋白表达,并分析β连环素蛋白表达强度与腰椎退变程度间的关系。结果A组β连环素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B组(38.10%vs.7.14%)(P<0.05)。β连环素蛋白表达强度与中晚期腰椎退变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Wnt/β连环素信号通路在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监测CRP和ESR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由于假体的材料、骨水泥及外科技术的明显进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已降至1%以下[1],但是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治疗非常棘手,常常导致假体置换手术的失败.CRP和ESR一直被认为是可靠的炎症早期临床上易于检测的相关指标.而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增加治疗成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189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3年、6年、10年优良率分别为88.4%、78.6%、60.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仍是治疗股骨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应症的选择,合并症的处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对股骨颈骨折的远期疗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非椎板减压与减压两种方法治疗合并椎管内骨块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合并有椎管内骨块而无脊髓神经损伤患者分为经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复位椎板减压术组(A组)和非椎板减压术组(B组),每组13例。结果 2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术后伤椎前缘压缩比、椎管容积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接复位非椎板减压治疗合并椎管内骨块无脊髓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对于适合的患者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的病因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992年~1996年手术的25例肘管综合征的病因、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0.5个月.按2000年中华手外科学会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功能恢复优良率88 5%.结论肘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以神经松解术为主,术中根据尺神经病理变化选择神经内或外松解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89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结果:人工股骨头置换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3年、6年、10年优良率分别为88.4%、78.6%、60.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仍是治疗股骨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适应症的选择,合并症的处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对股骨颈骨折的远期疗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三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根据JOA评分及X线表现比较三种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自体植骨和钛网融合器加锁定钢板内固定均可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骨性融合率,且能维持术后椎间高度和脊髓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在成人尸体标本上进行有关颈部血管、神经的解剖学测量,探讨最佳、最安全的经皮颈前咽后间隙手术入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形态学相关参数.方法:在10具20侧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用游标卡尺对颈椎前方重要血管、神经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比较经甲状腺上动脉上方与经甲状腺上动脉下方两种入路的数据,结果:C4~C5椎体水平与邻近血管神经的最短距离为(4.59±1.32)mm.经甲状腺上动脉下方入路可以明显减少对周围血管神经的副损伤.从C6至C3颈交感干逐渐偏离前正中线.结论:胸锁乳突肌前缘由C4~C5椎体水平于甲状腺上动脉下方经颈动脉鞘和颈内脏鞘之间联合筋膜至咽后间隙,为最佳经皮上颈椎内固定手术入路的途径.对手术入路邻近的血管神经的解剖学测量,为临床应用中预防邻近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副损伤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开槽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及平均椎间高度的变化。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椎体高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椎间植骨均融合。17.2%患者术后出现取骨区并发症。结论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