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国人混合型高脂血症(CHL)患者脂蛋白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对广东地区156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脂蛋白脂酶基因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检测的LPL基因突变位点有:-93T→Asn及Asn291→Swer突变。结果 156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均未检出上述突变基因。结论 在欧洲白种人存在的与混合型高脂血症相关联的LPL常见的基因变民可能与中国人混合型高脂血症无关。  相似文献   
2.
探讨叶酸缺乏对胎鼠宫内脑发育的影响、研究叶酸缺乏孕鼠子代胎鼠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及为叶酸缺乏造成脑发育障碍提供细胞水平的依据 ,及采用雌性SD大鼠实验组 30只、对照组 2 0只 ,分别饲以不含叶酸和含 2mg叶酸 kg的纯合饲料 ,两周后与雄鼠交配 ,于怀孕第 2 0天对孕鼠剖腹取胎 ,对模型进行评价并观察叶酸缺乏对胎鼠发育的影响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胎鼠额区皮层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显示 :1 .实验组孕鼠交配前及妊娠晚期末血清叶酸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外周血出现多分叶核粒细胞。实验组胎鼠血清叶酸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出现巨幼红细胞 ,RBC和HB均低于对照组 ,且伴有宫内生长限制。 2 .实验组胎鼠额区皮层超微结构观察示 :神经元出现核切迹、局灶性核周腔扩张、异染色质减少、胞质内细胞器肿胀、核糖体减少 ;某些胶质细胞亦见类似改变 ;神经毡膜性结构不完整。结论 :1 .交配前两周开始限食叶酸直至妊娠期结束 ,所建立的叶酸缺乏孕鼠动物模型处于叶酸缺乏第三阶段 ,其胎鼠宫内生长限制 ,红细胞出现巨幼变 ,但没有产生神经管闭合的异常。这是较理想的妊娠中晚期叶酸缺乏的孕鼠动物模型。 2 .母体叶酸缺乏能造成胎鼠皮层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 ,可能导致神经元功能的紊乱和丧失 ,以致防碍脑结构和脑功能的正?  相似文献   
3.
Bridge Sequence对M1GS核酶体外切割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 ridge Sequence(桥序列)对M1GS核酶体外切割活性的影响,从而为人工M1GS核酶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含大肠杆菌核酶P催化单位(M1 RNA)基因的pFL117质粒作为模板,通过巧妙设计不同的下游引物,经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及克隆基因的体外转录,构建一组具有不同桥序列的人工M1GS核酶。进一步将所构建的上述人工M1GS核酶分别与同位素标记的底物RNA片段进行体外切割试验,并通过同位素扫描成像系统对各M1GS核酶的切割产物加以分析。结果成功构建了针对HCMV UL54mRNA T7靶位的、四种不同桥序列长度的M1GS核酶,其桥序列长度分别为0n、t6nt、20nt和88nt,并依次命名为M1GS-T7(0)、M1GS-T7(6)、M1GS-T7(20)和M1GS-T7(88)。经体外切割试验证实,M1GS-T7(88)的靶向切割活性最强,M1GS-T7(20)的切割活性相对较弱,而M1GS-T7(0)及M1GS-T7(6)则无明显的切割活性。结论人工M1GS核酶中桥序列的长度对于其体外切割活性具有重要影响,提示在人工M1GS核酶的优化设计时,桥序列的长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检测BMPR-Ⅱ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的标准品。方法以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总RNA为模板、O ligo(dT)18为引物逆转录产生cDNA,用该cDNA为模板PCR扩增人BMPR-Ⅱ基因相应的cDNA片断,构建pMD-18-BMPR-Ⅱ重组质粒,经鉴定测序,用荧光定量PCR制作标准曲线。结果成功克隆了人BMPR-ⅡcDNA,并以其为标准制作出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结论成功构建了BMPR-Ⅱ基因荧光定量PCR标准质粒,为今后BMPR-ⅡmRNA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长抑素在体内有着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表明,生长抑索及其类似物可以和生长抑素2型受体(SSTR2)结合发挥直接抗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少部分胰腺癌组织中存在着SSTR2的表达,大多数不表达SSTR2的胰腺癌则通过在细胞表面的再表达也可发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现就胰腺癌中生长抑素及SSTR2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新生儿感染人巨细胞病毒(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UL137基因的结构特征与基因多态性。【方法】从62份被证实为临床HCMV感染的新生儿尿液标本中分离获得3株低传代临床病毒株,经多重PCR鉴定后分别命名为HCMVD2、D3和D52。对3株临床分离株进行HCMVUL137基因全序列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后进行基因克隆,构建HCMVUL137-pMD18-T重组质粒;基因测序;将HCMVUL137基因序列呈报GenBank,并进行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从广州地区新生儿感染HCMV患儿体内分离3株HCMV临床病毒株。克隆测序后呈报GenBank并被收录,收录序列号分别为:DQ180388、DQ180376、DQ180360。通过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低传代分离株UL137基因DNA序列高度保守,同源性在96.91%~100%之间.其变异均为碱基替换:编码蛋白均由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同源性在90.63%~100%之间,超半数的变异发生在第61~81位氨基酸残基之间:编码蛋白翻译后修饰位点包括PKS、MYS、cAMPs三类,其中4个PKS和44~49位的MYS高度保守,cAMPs位点仅在5株病毒出现;编码蛋白等电点在11.50~12.00之间,呈强碱性。【结论】广州地区临床低传代分离株HCMVUL137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极为保守,但仍存在-定多态性。提示HCMVUL137ORF可能是-个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  相似文献   
7.
应用巢式PCR方法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应用巢式PCR扩增方法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方法用昆明种小鼠通过免疫抑制方法建立动物模型,通过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隐孢子虫卵囊。抽提DNA后,用巢式PCR扩增隐孢子虫的18S核糖体DNA,电泳、割胶回收后测序。结果成功建立隐孢子虫的小鼠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纯化后的隐孢子虫卵囊形状均一,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在3-6um左右。经巢式PCR扩增,在840bp左右有一条特异性条带。通过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该基因序列与微小隐孢子虫18S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巢式PCR方法扩增18S基因是诊断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人群中是否存在白细胞介素4受体α链基因上S786P位点的多态性,并测定其在正常体检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判断它的多态性是否与支气管哮喘高度相关。方法:提取外周血白细胞的基因组DNA作为模板。通过PCR-RFLP对S786P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并分析其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结果:在165例中国人中没有发现S786P的多态性,只存在S786,没有检测到S786/P786杂合子和P786/P786的纯合子。发现中国人群中不存在这个位点的多态性。结论:白细胞介素4受体α基因S786P在中国人群中不存在多态性,表明中国人群不适合作S786P多态性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甲基丙二酸尿症(methymalonic aciduria,MMA)MMACHC基冈的突变.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技术对甲基丙二酸尿症一家系进行MMACHC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并与50名健康人的MMACHC基冈进行对照.结果 患者及其父亲的MMACHC基因中检测到一个新的整码突变,MMACHC基因第2外显子146_154缺失CCTTCCTGG,导致P.49_51位缺失丙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AFL),50名对照者的等位基因无此突变.结论 MMACHC基因的146_154缺失CCTTCCTGG也可能是该家系引起甲基丙二酸尿症的病因.  相似文献   
10.
异黄酮苷元滴丸和片剂在大鼠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异黄酮苷元滴丸和片剂的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异黄酮苷元滴丸和片剂单剂量灌胃给药后大鼠的血药浓度变化。用3P97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数据处理,计算分析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异黄酮苷元滴丸:AUC为46.30μg·min·mL^-1,cmax为0.89μg·mL^-1,tmax为18.03 min;片剂:AUC为36.01μg·min.mL^-1,cmax为0.41μg·mL^-1,tmax为31.43 min,滴丸相对于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28%。结论异黄酮苷元滴丸、片剂均符合一室模型,滴丸较片剂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本研究为异黄酮苷元滴丸研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