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基于随机投影的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分类模型对良性肾小肿块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 cm)(AMLwvf)和恶性肾小肿块肾细胞癌(RCC)的鉴别能力。方法 回顾性收集163例经病理证实存在肾小肿块的患者,其中118例为肾细胞癌,45例为乏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对平扫CT图像中病灶面积最大的代表性切片进行目标感兴趣区域(ROI)勾画,利用放射组学特征构建一个层次型的融合框架。在投影域水平上对同质分类器进行融合,然后在分类器水平上对融合结果进行进一步融合,最终得到基于随机投影的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AMLwvf和RCC鉴别分类模型。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和特异性(SPE)、灵敏度(SEN)、准确率(ACC)、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MLwvf与RCC鉴别分类模型的性能。将本研究所提模型与使用单一基分类器算法以及几种传统的集成模型对AMLwvf和RCC的鉴别分类能力进行定量比较,验证本研究所提鉴别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 投影数设置为10时,本文提出的分层融合鉴别模型在所有指标上获得最好的结果。基于投影数为10的前提,五折交叉验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提出的基于多分类器分层融合的AMLwvf和RCC鉴别分类模型的SPE、SEN、ACC、AUC分别为:0.853、0.693、0.809、0.870。结论 基于随机投影的多分类器集成分类系统构建的AMLwvf和RCC鉴别模型可以很好地对 AMLwvf 和 RCC 进行鉴别分类。同时与基于单一分类器算法以及其他多分类器集成系统构建的AMLwvf和RCC的鉴别模型相比,本文所提出鉴别模型在AMLwvf和RCC的鉴别分类任务中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子野权重优化(SWO)工具在 CMS XiO 治疗计划系统制定调强放疗(IMRT)计划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例颈部食管癌全程调强放疗病例设计 IMRT 计划,按常规设定好各种优化参数,第一步使用静态调强方式进行直接优化设计调强放疗计划(S-IMRT),接着继续进行子野权重优化(SWO)并生成新的 SWO-IMRT 计划,比较子野权重优化前后总跳数、总子野数,同时分析比较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变化。结果选取的10例颈部食管癌患者中,SWO-IMRT 与 S-IMRT 两者计划的子野数分别比较,前者比后者减少约87%~235%(P <0001),同时比较两者的总的机器跳数也都分别有不同程度减少,减少范围在27%~66%( P <0001);脊髓、脊髓 prv、口腔等正常组织的剂量都有所下降。结论在使用 CMS XiO 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颈部食管癌全程 IMRT 计划设计过程中,适当运用 SWO 工具,可以减少子野数和总机器跳数,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机器磨损;同时也能降低正常组织剂量,从而降低正常组织的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Ⅰ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及副作用。方法30例确诊Ⅰ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进行三维适形放疗。照射靶区为患侧全乳及胸壁和腋窝锁骨上区。全乳及胸壁采用半野切线对穿照射,90%门VD,50Gy/25次/5周,靶区内剂量分布±5.0%,患侧肺V20〈20%。瘤床野以术痕外扩3.0cm,避开乳头,银夹的位置为瘤床深度,5mm等效膜填充,6MeV电子线追加照射,DT10Gy/5次/1周。患侧腋窝锁骨上区6MV—X照射Dr50Gy/25次/5周。结果随访5年未见局部复发。美容效果“优”和“好”100%。近期毒副反应可耐受。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加术后三维适形放疗局部控制率及美容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子野权重(SWO)优化应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计划中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4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宫颈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在根治术后进行了静态调强方式优化调强放疗计划(S-IMRT)和子野权重优化调强放疗计划(SWO-IMRT),比较两种计划的总子野数、总机器跳数(MU)、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以及周围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SWO-IMRT计划的总子野数和总MU明显低于S-IMRT计划,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IMRT和SWO-IMRT两种调强放疗计划的HI和C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WO-IMRT计划中直肠、小肠以及膀胱的受照射剂量明显低于S-IMRT计划,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宫颈癌根治术后使用子野权重优化调强放疗计划后能有效的减少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比较 XIO 调强放疗计划中两种不同剂量算法的效果。方法:选择 2020 年 1 月 10 日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 来东莞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 10 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调强放疗。放疗计划设计过程中,首 先采用快速迭代算法进行剂量计算,于权重、射野方向等设置条件不改变的基础上变为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卷积 算法全面优化治疗计划。比较两种不同剂量算法取得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计划时间、计划跳数以及剂量验 证通过率等结果。结果:相较于 FFT 卷积算法,快速迭代算法中的调强放疗计划跳数更少,Gamma 通过率更高,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和快速迭代算法相比,FFT 卷积算法的计划靶体积 1(PTV1)、PTV2、PTV3 更高,差异均 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相较于 FFT 卷积算法相较而言,实施快速迭代算法能减少危及器官照射剂量,减少 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IMRT联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7—2010年间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28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同期放化疗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方案治疗。结果治疗后3年内复发24例(观察组5例,对照组19例);远处转移19例(观察组4例,对照组15例),3年内死亡19例(全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急性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发射损伤及恶心呕吐50例(实验组35例,对照组15例),白细胞减少160例(实验组102例,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主要不良反应为皮下软组织纤维化68例(实验组32例,对照组36例),放射性脑病8例(实验组3例,对照组5例),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期放化疗及新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虽然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纯放疗高,但远期不良反应相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放射性肺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5例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经多层螺旋CT发现放射性肺损伤病人的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55例均可通过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其中急性放射性肺炎12例,中间期18例,纤维化期25例。急性放射性肺炎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灶或毛玻璃样改变,边界模糊;纤维化期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的纤维条索灶,边界清;中间期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同时可见毛玻璃样改变、斑片状实变灶及纤维条索灶。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晰、直观地显示放射性肺损伤的特征表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计划的设计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迭代次数,对子野权重优化(SWO)过程的影响。方法 选择1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采用CMS XIO 4.6.4治疗系统制定调强放疗计划。在SWO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迭代次数生成不同的计划,在不影响临床靶区剂量要求的前提下,比较其危及器官(OAR)受照剂量、子野数、机器跳数之间是否有差异。迭代次数选择以50为梯度,最高为300。结果 对同一例患者,选择不同的迭代次数进行调强计划的SWO,对不同迭代次数的计划进行比较,股骨头、直肠、膀胱受照剂量基本没变化,计划总子野数和机器跳数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使用CMS XIO 4.6.4设计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计划过程中,100次以下的迭代次数进行SWO优化最为适合。可以在保证危及器官剂量、放疗总子野数和机器跳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放疗计划设计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基孔肯雅热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和随访研究。方法:随机选取10例基孔肯雅热关节炎患者,主要给予常规治疗和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对关节炎进行后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分,观察其疗效;停药后随访半年,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伸屈治疗后关节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高达100%;停药后随访半年,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情况完全消失,关节灵活性恢复良好,未发现关节功能受损等后遗症。结论:常规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基孔肯雅热关节炎疗效好,关节症状改善明显,预后良好,可作为治疗基孔肯雅热关节炎的首选方法,值得临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